本质的领域的主要性格一般说来就是,一切均被看作是两面的。我们不再仅从表面价值看待世界,我们把世界本质的或在本质上是如何与它看起来是如何加以区分,摸索着探求它内在的存在,如偶性之后的实体,结果之后的原因。
“有”的主要特征是直接性,而“本质”则是间接性,是作为“有”的取消或否定而出现在我们面前。
辩证法的极为重要的东西就是一个范畴转换为另一个范畴,在起初被置于一个抽象范畴之下的东西,不仅可能,而且必然被置于一个更为具体的范畴之下,如“质”与“特性”。有论中的质是与有自身同一的一种规定性,是抽象的,如果它消失,存在也就消失。而物的特性不是物自身的一个部分,是它对其他事物的影响和它被其他事物所影响的能力或接受力。当质包含一种新的观点和一个新的、更为具体的范畴的应用,它就可以被看作一种特性。
质料/形式与内容/形式的区别。
质料和形式中,两者互不相同,质料被认为是无形式的,形式则是无质料的,每一个都漠视另一个。它们是相互分离的东西的外在的结合。内容和形式则是高度的同一以至完全相互渗透、相互决定。在一首诗中,它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和它的词句、韵律、节奏就是诗的内容和形式,它们互相决定着,无法分开,特定的形式对特定的内容是本质性的东西,本身就是内容的一部分。
“天幕之外/遥远的阿尔卑斯/是风,是四月的好光线/是新鲜的苹果/是旅行/是信浓!”我们无法在北原白秋的和歌中区分开截然的内容和形式,它们是一体的。
内与外
内与外是现象的最后一对范畴,是事物的本质与表现。内是空的基础,是自身反思的空的形式,外是他物反思的空的形式,二者是同一的。坚持它们的区别而忽视它们的同一是导致无数谬论的机械观点的特征。例如实用主义的历史学家幻想寻找历史上英雄人物那些显赫业绩背后的秘密动机,以为如果能揭穿备受尊敬的人物之假面具,则历史的书写将更为深刻。
由于一个人的内心生活和他的外在存在是同一的,黑格尔说,“人的行为(外)形成他的人格(内)。对于那些自恃内在的优越性而虚骄自欺的人,可举出福音中一句名言去驳斥他:‘汝须从行为的果实里去认识人’。”“对于有良好而伟大成就的人,人们常根据一种错误的内外的区别去加以不同情的判断。他们说,凡别人所完成的事业都仅是外在的表现,而他们内心中却另为不良的动机所推动,如满足虚荣或私欲等。……但必须注意,人诚然在个别事情上可以伪装,对许多东西可以隐藏,但却无法遮掩他全部的内心活动。在整个生活进程里任何人的内心也不可避免地必然要流露出来。所以即使在这里,我们仍然必须说,人不外是他的一系列行为所构成的。”
康德的现象与物自体两分的学说让他提出人的动机(内)就是不可认识的物自体,能够认识的只有作为现象的行为(外),但对待英雄人物的看法却和黑格尔殊途同归,尽管理由不尽相同。他的理由在于我们对英雄人物的尊崇在于他们的行为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体现理性在现实中所能达到的高度,我们只能知道这些,而这些也已经足够,因为这种敬重感增加了我们对于理性的信心,也提升了我们的道德感。作为物自体的动机是不可测的,无从认识,而望风捕影的玄想、揣测、妄论不但达不到任何目的,恰恰败坏我们的道德和心灵,令人堕入虚无主义的深渊。
这样看来,黑格尔与康德虽然对于内与外的截然不同,但都同样深刻地对抗那种怀疑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观念。
通常意识看待真实是把直接的、外部的世界(外在性)视作真实。我们可以更进一步,真实或现实既不单单是本质,也不单单是显现,而是显现其自身的本质。外部世界或显现,不应该认作是掩盖、隐藏着内在存在的帷幕(幻象、幻境、蒙蔽),相反,应该看作是内在存在的展现,因此可以为知识所把握。认识了外也就认识了内,因为外就是内的揭示,外就是内。
这样我们可以理解黑格尔有名的命题:凡是合理的就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就是合理的。现实意味着内与外的统一,包含着必然性的观念,而这种逻辑必然性又包含着合理性。我们也可以说,只有在外在世界中是合理的东西,才是宇宙之内在存在的真实的表现。这种现实性与合理性合必然性的同一是唯心主义的一个本质部分。
必然性根据在自身之中,偶然性根据在他物中。
斯宾诺莎阐明了实体,休谟阐明了因果性,康德阐明了相互作用——即经验世界是物自体和纯直观(时间空间)及思维形式(范畴)相互作用的产物,黑格尔开创性的提出的基本范畴在概念论中。
本文使用 文章同步助手 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