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的漫漫征途上,总有一些时刻如璀璨星辰,照亮我们前行的路。今日,最令我满心欢喜之事,便是与松娜老师相约,一同复盘那堂与校内同仁精心设计的课程。
回首过往,我与松娜老师的相识,得益于莎莎老师的牵线搭桥。莎莎老师就像一位神奇的使者,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优秀教师群体的大门,让我有幸结识众多杰出的教育者。对此,我心中满是感恩。
言归正传,就在本周二,我的同事前往新乡参加了优质课比赛。课后才惊觉,松娜老师竟是评委之一。于是,我迫不及待地与她相约,渴望听到她对这堂课的见解。
松娜老师宛如教育领域的一颗明珠,她谦逊有礼、用心良苦,站位高远且专业素养深厚。她的目光似能穿透迷雾,发现许多我们未曾留意之处。
低级错误之殇
这堂课中,竟出现了两个本不该有的基础性错误。其一,钟表时针的指示有误。课件显示时间为 5:45,时针理应偏近六的位置,然而实际却指向 5。这无疑对本节课学生认识钟表、读取时间这一学习目标造成了误导。其二,板书设计出现偏差。为彰显学科、学校与学习之融合,我们特意设计了一个“学”字。松娜老师认可这个创意,可遗憾的是,“学”字里面的“子”被误写成了“于”。实际上,在学校试讲时,讲课老师就犯过此错,本以为提醒后能避免,谁知在新乡再次出现。这不禁让我反思,不是自己的创意,理解起来或许真的容易浮于表面,难以领悟其中精髓。
机械性练习之困
在练习看钟表、读时间环节,我的同事为激发学生积极性,反复让学生练习“What time is it?” 这一内容竟长达 10 分钟之久,直接导致后续重点内容 timetable 的练习时间被无情压缩。松娜老师指出,这种训练方式过于机械。其实,练习应置于语境之中,比如借助 timetable 来练习读时间,如此还能挖掘出更多有价值的内容。
内容放置不当之憾
莎莎老师针对这堂课提出了诸多精妙建议,其中包括加入“Why do you like it?”并辅以一些形容词,以助力孩子们理解。我们确实将其融入了课程,可位置却不尽合理。没有足够的输入铺垫,就直接让孩子们输出,若将这部分内容置于讨论学科环节,效果或许会更佳。
与松娜老师的电话沟通,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我的浅薄与粗心。电话结束后,我迅速召集主要参与课程设计的几位老师,再次复盘这堂课。大家都深感收获颇丰,同时也不禁自问,为何这些问题我们当时未能察觉?或许有些问题我们虽有所察觉,却不知如何妥善解决。
教育之路,学无止境,感恩每一位同行者,是你们让我在这条路上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