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中国梦想秀曾经有一期节目,来了那么一个追梦人,是个探险家,名叫眭澔平。他有着很丰富多彩的冒险经历,和珍稀动物交流,无数次九死一生,热带寒带,冰原、火山,去过各种险境。短短的履历介绍,所有的惊心动魄都一笑而过,但我还是能够想象到背后的不容易。
看那些vcr的时候,我觉得这个人好厉害,他是有多勇敢多果断,才能去实现一个冒险家的人生,就像我小时候读过的那些寓言和童话,一个小男孩长大之后就离开妈妈去闯荡,周游世界。
就在几乎所有人都表现出佩服、称赞的态度的时候。嘉宾梁家辉却提出了批评。认为这个冒险家不在家守着自己的家人,却要去冒险,去破坏大自然,这些行为仅仅当作自己的回忆就好了,不必说出来带坏下一代。
出现这一幕之后,舆论出现大逆转,相当一部分人马上接受了梁家辉的观点。一来是,他能够不从众、独立判断,二来是,他说的话乍一听特别有道理。
能够质疑,不人云亦云,能够自己独立思考,提出不一样的观点,确实是一大优点,我个人也非常欣赏这样的人。
但是呢,有些时候,在这样的场合,一个德高望重的人物,登高一呼,他说出的话真的就是正确的吗,一部分观众在欣赏别人独立思考的时候,自己却选择了盲目附和。
人类社会是个分工社会,从原始社会开始,就有人守着家园,有人出去探险。不一样的选择,不一样的得失。我觉得探险精神其实是一种英雄精神,如果所有人都要守着家园,陪自己的家人,那人类至今还活在原始社会,根本不可能知道自己生活的部落外面有什么。又怎么会有发现新大陆,怎么会有发明飞机,登上月球等等壮举。探险本身是有危险,一旦丢了性命,确实家里的母亲和妻子就会很伤心,对她们不起。但是不能说探险本身是教坏下一代。如果没有这些人牺牲自己,冒着生命危险,上天入地去探索,人类整体的认知水平就没有机会发展,怎么会有现在这样丰富多彩多元化的世界?他们是值得尊敬的人,他们是不顾个人的舒适、安全,抛开一切顾虑,去完成自己梦想,给全人类带来新视野的好汉、英雄。说他是教坏下一代,这么大半辈子,多少次九死一生的经历,它的价值被一下子抹杀,还成了反面教材,这样说未免太自以为是。
那照我这么说,固守家园就是教坏下一代吗?也不是。还是刚才的那句话,人类社会分工不同,有人要去探险,就有人要守着家园。没有谁对谁错,只是选择不同,得失就不同。探险的人得到了见多识广的机会,舍弃的是自己个人的舒适,舍弃了陪伴自己家人的时间。守家园的人得到了相对的安全,得到了更多与家人相聚的时光,但这样也就会失去开拓人类知识边疆的机会,尝不到闯天下的快意。
生活不是数学题,一是一,二是二,是非对错那么清楚明白。有的时候对错的界线是那么的模糊,站在不同的立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一样的结论。
这篇文章的主题,我想说的就是选择与得失。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只能二选一的时候,不管选哪一个舍弃哪一个,都不能说对也不能说错。就好比时间的使用,用来看书的时候就不能用来玩游戏,用来工作的时候就不能用来睡觉,用来探险的时候就不能用来陪家人。事实上每一秒,现在这个时间我该用来做什么,都在面临选择,不是吗?
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书到用时方恨少,知识就是力量。所以长辈们常教育我们,有时间要多学习多读书,不要用来玩游戏,因为对于这个“有时间”,做出的选择如果是玩游戏的话,他们的判定是损失大于得到。认为现在一时的放松愉悦,比不上未来某一天可能需要某个知识救急,你却偏偏不曾学会而束手无策,这个损失来得大。但是如果我的判断是,未来是不可知的,未必会遇到那么一天刚好必须用到我接下来一个小时看书学到的东西来救急,那么这个“得”就未必能兑现,而我接下来一个小时玩游戏所获得的愉悦和放松,是马上就兑现的好处,所以我认为我这一个小时拿来玩游戏并不值得批判。
谁对谁错呢,没有谁对谁错。居安思危,忧患意识,未雨绸缪,当然有它的道理。相信车到山前必有路,不用过分担心未来,不应该总是焦虑,应该从容地过好现在,也是有道理的。只是习惯性考虑问题的角度不一样罢了。
习惯了忧患意识的人,可能一辈子总是活在忧患意识里,也许直到死都还在为子孙后代忧患着。这种人可能就理解不了那些,很多时候气定神闲、从从容容,过着慢节奏生活的人,觉得像神人一般,肯定是世外高人,我等做不到。
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谁都会遇到挫折,遇到逆境。有的人不喜欢活得慌慌张张、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小心谨慎。虽说也不可避免会遇到挫折,遇上坎坷。但是大部分时候活得从容,内心安定,情绪放松。但也确实有可能这些人突然遇上什么事情,没有提前做好准备,而遭受巨大损失,感到遗憾后悔。而那些时刻未雨绸缪的人,遇到险境时,化险为夷的几率更大。谁的生活态度就是高明的,并没有一个标准。
不同的思维习惯,是不同的生长教育环境,长时间积累的结果。我想要成为那种,能够包容、能够理解别人的思维的人,听到一些主流观点、权威观点的时候,不要盲目附和,也不要一下全盘否定,重要的是自己的脑子有没有参与思考。
说过了时间的使用,接下来我还想说一下金钱的使用,即消费观。我们这一时代的中国人,大部分从小受到的教育是,勤俭节约、艰苦朴素。我妈妈小时候都不怎么穿新衣服,一来生活条件没那么好,二来大部分的同学也都不怎么穿新衣服,如果自己换新衣比较频繁,就会与艰苦朴素的理念背道而驰,就会被这一个大环境中的其他人排斥。
金钱花在什么地方,也是一个选择,兜里这些钱用来买衣服,就不能买书。在一个普遍不富裕的时代,买书、学习意味着光辉的未来,意义远大于现在穿了一件新衣服。全家可能就连吃饭都不能保证每一餐所有人都满足,所以兜里有点钱,拿来买了新衣服的话,就会被觉得品质不好,这个人的道德都出现了问题。
但是现在时代不一样了,衣食住行这些基本生活需求,大部分人都可以得到满足。在这样的前提下,人们的消费观念渐渐转变。现在女人爱美是天经地义,不只是买新衣服,还有化妆品、首饰,甚至为了自拍可以专门买一个像素高的手机。孩子可以拥有更多的玩具,在肚子里的时候就要胎教,刚出生就买了唱儿歌的故事机,两个月要彩色的玩具,三个月要婴儿脚踏钢琴等等,没有这些东西孩子就长不大了吗,并非如此,这些消费品自然有消费者看中的价值。人们会为了电影、小说而掏钱,会去旅游景点买门票,会支付学费跟着一个教练学滑雪,会买盆栽摆在自己家中。
有的人认为,钱不要乱花,不要买那些不实用的东西,不要总是用来享受,要存起来,人都是吃五谷杂粮的,万一哪一天生个病,遇到一个什么变故,有一定存款就不至于完全束手无策。这一观点自然有道理。
但是呢,经常旅旅游、看看电影、逛逛街,把自己的家装点布置的时尚、有品位,生活得多姿多彩,也未必不是一种恰当的选择。
曾经有一个话题让网友们秀一下自己爸妈可爱的一幕,有个网友说自己的妈妈从来不给自己买玩具,从不买零食,从未带自己去公园玩什么旋转木马,自己从小都在羡慕别的小朋友的心理状态下成长起来,直到成年,母亲大人在北京给他买了一套房子。很多人点赞,说看看,这母爱真是伟大。
这些网友对于得失的判断是这样的,他们认为现在北京的一套房子,比起童年的玩具、零食、游乐场之类的那些体验,价值高得多,母亲做出这样的选择,虽然孩子的童年比较压抑,但是后半辈子都会幸福,找老婆、生活什么的,都不用愁了,实在是明智之举。
但也一定会有另一派观点,认为童年是建设一个人的心理、性格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如果缺失了本该拥有的东西,也许让他形成的性格、价值观,对一辈子都有负面影响,未必是北京一套房子能弥补回来的。
说一千道一万,关于选择与取舍,关于消费观,有着很多的故事和话题,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视角和出发点,不同的选择和结论。在讨论了这么一大篇之后,我只想说,一个成熟的人应该学会独立思考,遵从自己内心的判断,不要盲从,不要人云亦云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