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校园和职场之间存在难以逾越的沟壑?为什么很多大学生毕业后都难以适应社会?
因为学校的运行规则往往与校园之外的世界迥然不同,这些不同会让大学生在离开校园踏上新的人生旅程时感到十分不适应。最根本的问题出在思维方式上,下面我们就介绍几种校园里常见的、但在校园之外的生活中并不适用的思维方式。
校园思维1:零和游戏
在学校里,学生互相竞争,并会被划分等级。因为班级第一名只有一个,所以大家都要去争夺这个唯一的指标,这种竞争的结局是,在有人胜利的同时必然也会有人失败,这种“必然有人失败甚至被淘汰”的局面让学生压力山大。很多学生都有过的经历就是你去请教某个同学题目的时候,对方很不情愿告诉你,因为一旦把做题技巧告诉了你,他就在竞争中失去了优势。按照学习成绩,同学们会被划分为“尖子生”“中等生”“差等生”,而“差等生”就意味着失败。不是说“人分三六九等”是旧思想糟粕么?那学校为何要给学生分等级?
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不是零和游戏,而是共赢游戏。人们通常会以团队的形式向着同一个目标努力,杰出的团队协作者会尽一切努力帮助他人实现目标,当某个人成功的时候,其他人也会成功,而不是落榜。
更重要的一点是,在现实生活中,失败是被允许的。事实上,在一个人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失败是不可避免的、是有价值的、是有意义的,失败本身就是成长的一部分。
学生如果走出校园,仍然以“零和游戏”思维模式处事,则会很难找到同行伙伴或者组建团队,将自己至于“孤军作战”“孤立无援”的境地。
校园思维2:闭卷考试
闭卷考试的模式是考前先记住,然后在考场上写出来。
而真实的生活是开卷考试,当你需要解决关于工作、家庭、朋友乃至整个世界的问题时,你可以去寻找任何资源,而不是坐在难题面前发愣。
如果固守“闭卷考试”的思维模式,在职场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往往会“束手就擒”,认为自己无法解决这个困难,也不再尝试去寻找资源和帮助。
校园思维3:标准答案
学校的考试都设有标准答案,即便是主观题,也有标准答案模板。你的答案不是标准答案,那就一无是处,因为这个答案不能得分。
与此形成的强烈对比是,在学校之外的大多数情境中,你无法找到所谓的“标准答案”,问题的答案往往不止一个,并且每个答案都在某种程度上是正确的。
如果一直以“标准答案”的思维模式做事,往往会按部就班,缺乏新意,没有创造力。
校园思维4:做准备、憋大招
传统的教育体制中隐含着“做准备”的思维惯性,学生们在校园里学习知识、理论、技能都是在为以后的学业或工作“做准备”,而不是“现在立刻就做”。一个人从小学、中学再到大学、研究生,20多年的时间,都仅仅是在“做准备”,是在练习、模拟,而不是真正实践。
如果一直保持这种“做准备”的心态,很容易陷入拖延行动的困境,当你面临一种全新的挑战时,你会说“再等等,我还没准备好”。但现实是,我们永远都无法做到百分之百地准备好。“事先制定完美计划,做充足的准备,然后严丝合缝地执行”这在现实世界中根本不存在。我们要做的是:立即开始“最小可执行的行动”,一边行动,一边修正,持续迭代。
校园思维5:随大流、环境自洽
人的本性会让我们减少自身与环境的冲突,所以当一个学生进入大学以后,会跟其他同学一起沉迷游戏、荒废时间,因为周围的环境如此,跟环境的节奏一致,我们才会有安全感。
大多数人,很容易受环境左右。但一个成熟人,他的标准来自内心,而不是周围环境。一个大学生如果心中有自己的更高标准,他就不会让自己去融入现有环境,而是按照更高标准度过大学时光。比如,去比自己学校高一个层级的学校听课,在网上学习国外顶尖专业课,利用寒暑假去一线城市实习……这些不随大流的更高标准自然会塑造一条更完美的人生曲线。
最后,职否君想说,传统教育固然有它存在的必要性,但也存在着一些弊病,类似的校园思维方式还有很多,你必须提前识别出这些“思维之坑”才能更好的规避它们,【职否】会继续帮你识别这些坑,在你成长之路上助你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