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醒来死亡体验馆初次体验后记
我和醒来算有一些渊源,2012年时一段临时办公的经历,默默旁观醒来创始人之一的工作风范,继而慕名在2013年参与醒来众筹,2014年受醒来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影响,深入了解临终关怀和放弃抢救等信息,期间还参与醒来的志愿者活动,翻译了一位台湾医生所写的探讨死亡的书,终于在2016年等到醒来开馆,体验一次死亡。
1,总体来说。
感触颇深,有幸成为最后的幸存者,有太多让自己触动的“点”,舍不得睡觉要赶紧写下来。
2,整场体验中的每一次选择。
期间有两道题是让我比较纠结的,最终我只抓住一个最关键的因素,最最不能妥协的那一个,基于它做出选择。但思维与行动相比,思维像是对岸的风景,鸟语花香很美,行动是深陷泥沼步步挣扎,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走到对岸。
在游戏中我可以这么选,在现实生活中我相信自己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但我不能确定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选择之后,是不是有能力来承担随之而来的结果。
时间会改变很多事情。
3,回顾我的所有选择。
如果一件事在我的控制范围内,或者说它是我的责任所在,会很勇敢去面对和选择,比如放弃自己的生命,在某种情况下我愿意。
如果一件事情的结果由我和其他人的博弈而定,一般我会让对方先选,然后根据他的选择来调整自己的行动。某些时候,这是一种狡猾,某些时候,这是一种残忍。在最后一题,小伙伴选择把机会留给我,从她离开的背影我能看出来,她很怕黑,但还是把机会留给我了。那一瞬间我很想哭,好像有人在告诉我,“你看,还是有人是爱你的”。
认真的问自己,想不想要这个机会?
坦白说我想要,但我没有先开口说“我很想要这个机会,希望你让给我”之类的话,而是等小伙伴先说话,我还很虚伪的说其实可以把机会留给她,同时又不明确表态自己放弃,一直沉默到小伙伴主动开口把机会让给我。
反思自己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不知道该如何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也一直做不到主动去拼,拼到自己成为绝对赢家那种。
4,在最后的时刻。
只剩下我一个人的时候,一开始还想着“出去要拍照发朋友圈啊”之类,渐渐的念头淡去,很多琢磨过的事情好像不存在;进而开始体会到自己的呼吸,身体所在,可是因为坐在那里也不干嘛,我渐渐觉得身体也淡去了;最终剩下来的只是一个定义为“我”的意识;可是没有任何事情发生,我的意识不需要做出任何反应,那“我”是否还存在?
在游戏中我觉得意识是存在的,同时这份意识不需要做任何事情,所以它相当于不存在。
在与不在,没区别了。
5,如果这是一辈子。
过程中的很多问题都是我曾思考过的,能很快作答。但人生是不是只能这样过?我在2016年改变一点点态度,未来的趋势会不会有很大不同?
没办法活在四维世界中,也没办法在不同的世界线之间跳跃。
现在我确实在动摇,某件事情是不是一定要这样做才行呢?也许有别的办法能达到最优解呢?我会去尝试,试试看,相信动摇之后的再一次确认,是更合适我的选择。
6,如果这就是社会。
12个人一起玩游戏,就像是一个小社会,你来我往,有聚有散。本轮游戏玩家可能比较有缘,有两道题目在场成员的答案都一致了,这可以略微说明玩家们有一些共同性。
有些人先行离场,有的人能留到很晚,我相信这背后有一些规律性,最不符合规律的最先出场,最符合规律的留到最后。本轮我是幸存者,下一轮换另外12个人一起玩,规律会因他们而不同,我可能会成为最先出场的人。
果然,还是要挑一个合适自己生活的环境,或者尽量让环境中多一些合适自己发展的因素。
7,在其他玩家身上看到的。
真实的人会很有力量,可是有些事属于心有余而力不足,他真的很想达到某种状态,然而他真的没有能力达到那个状态,就像有些人身体不好,所以不能爬珠穆朗玛峰。
生活像一个在白纸中作画的过程,有的人给自己画了一座迷宫,他很努力地画,迷宫很迷,也很努力地在走,我不知道他是不是能走出来。
不要轻易地接受一些信息,就像不要轻易地走入黑夜,在很多玩家的发言中,都听到他们被某些思维所影响的痕迹。六经注我&我注六经,镜子要有两面才完整。
最后,听闻每一次体验的内容都会不同,我计划过一两年再去死一死^_^
醒来(微信公众号:xinglai4d)是一家从事生命教育的社会企业,筹建了位于上海的「醒来」死亡体验馆。我们着眼于表达生命的终极命题——死亡,孤独,自由与意义,为公众提供体验式的探索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