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在《开讲了》栏目里的访谈经过,关于“心理学是什么”的引申分享,受益匪浅。
我借花献佛,简单整理了一下,跟各位分享。
对于心理学是什么这个问题,除了专业书上有既定的概念以外,李教授有自己的定义:心理学就是研究人的问题是怎么来的。
其实大家都应该用哲学的眼光看世界。现代社会为什么人们身心疲惫,是因为大家过于追求一种“象”,即表象的东西。你有什么,我也追求什么,这个过程极易迷失自己。即使追上了,也不一定快乐,因为这不是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和朋友,否则如何快乐地一直坚持着?
万变不离其宗。“宗”即祖宗,本质的,根本的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却又实实在在存在着的东西。哲学需要研究超越眼前思维的东西,研究人的内心那种存在着,却又不能用外力来干预的潜意识。其实,物质与精神是同时存在的。人类每一次想要“人定胜天”或者对自然做出大的改变,就会有灾难降临。
其实人能够做的不是去改变自然,而是调整自己的内心,顺应自然规律。万物生长自有时,生生不息体现的是大自然的精神与智慧。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高等智慧的人,在生命的初期是最脆弱的,一生下来除了会咂嘴以外,脖子直不起来,手臂没有任何力量,而任何其他物种都要比人早独立。大自然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大自然的智慧就是这样默默呈现的----在生命的早期,这个什么都不会的“人”,是最无助的。这时,那个向他走来的人给他解决温饱,给他爱抚。于走过来的这个人的形貌,气味,声音,手势,在他心里刻下印记,从此就有了依恋。依恋关系一旦成功建立,则意味着情感的开始。天长日久,这份情感在心里生根发芽,成了人与人控制的重要方式。这就是通常讲的“从小谁养跟谁亲”的道理。那些缺少人性的罪犯,一定是生命初期的抚养出现了问题,成长初期情感缺失的人,因为他不可能,也没有学会如何去跟人表达情感。我们知道,太阳的光是热的,因为它本身是个发光发热的球体,而月亮的清辉是凉飕飕的,它本身没有这个功能。
李玫瑾老师是犯罪心理学的专家。她说到参与的一个案件:有个罪犯杀人不眨眼,晚上九点公安干警穿着便服来到他家,说去派出所办户口。他当时就知道来抓他的,因为不可能夜里办户口,而且来了好几个。他就去摸抽屉里事先准备的枪。这时候老母亲穿着睡衣出来了问:“儿子,他们是来干什么呢?”儿子楞了一下,拍拍母亲肩膀说:“妈,他们找我办户口的,去去就来,您放心吧~”带走的路上,他对干警说:“你们都要感谢我的母亲,刚才如果不是她在,你们全活不成了~~因为我不想母亲看到我杀人。”这就是一个人潜意识里对母亲的情感在起作用。
所以会有“动之以情”的说法。教师也好,领导也好,跟对方建立了良好的情感纽带,你的言行才会被认同,目标落实起来会容易。
李教授也讲到人的时空概念。她说,其实人做事需要三思而行,想要周全,有前后左右上下的空间概念还不够,还需要时间概念。有个罪犯给自己取名周全,万事计划周到,犯了法几十年后才被抓获,后来在监狱中同样风光无限,因为人家服他。不过李玫瑾教授跟他说:“你最多只能叫周百分之五十,因为你有一半没有想到:你用这么多年的时间来逃亡,过着老鼠一样的生活,这些年的时间如果发挥聪明才智或许可以开创一番天地。”最后这个周全终于说了一句话:“我想跟年轻人说:人这一辈子,选择什么也别选择犯罪。”这句“周全”的话才算是兼顾了时间空间方面的周全。
说到这里我马上想到为什么孩子在很多事情上拖拉,没有长远的眼光。因为对于孩子来说,空间感知能力可能逐步具备,但是纵向的时间概念其实还没有发展好:时间是那么抽象的东西,尤其是人生的时间轴对孩子来说真的很难清晰把握,这就决定了他们不容易跟成人一样有长远的规划,对未来某些方面作出可能的预期,因此成长中不免需要大人的督促。
人早年吃的苦越多,心理承受能力会越好。那些忧天忧地跳楼自杀的基本都是从小就知道学习学习,没有经历过生命早期苦难的人,这个道理其实很好理解。当然人有喜怒哀乐很正常,万一遭遇压力或者不良情绪,释放的途径可以参考三种:运动,娱乐,美食。愤怒的时候就去跑步,当你跑得上气不接下气的时候,心里的气就消了一大半了。
面对可能的校园暴力,李教授是这样说的:一,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不去欺负别人,这是一个家教问题,不以大欺小,以强欺弱,这是最基本的修养;二是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不被别人欺负,别像个软柿子,让人感觉挺好玩的。这就需要孩子多运动,增强体质。必要的时候有爆发力,学会自我保护。父母们除了讲究优生优育,还要后天督促孩子锻炼好体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