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猬的优雅》是法国作家妙莉叶·芭贝里的小说。她本人就是一位哲学教授,在这本书中借主人公勒妮之口,对中世纪的哲学、近代康德的哲学、当代胡塞尔现象学都有所论述,并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对于仅读过《中国哲学简史》、《苏菲的世界》等一些基础哲学书的我,读起来是困难的,但是慢慢读这本充满哲思和生活艺术的书,会让人渐入佳境,甘之如饴,意境妙不可言,真是一本值得反复咀嚼的书。
老门房勒妮和富人家小女孩帕洛玛,都以第一人称的语气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她们生活在巴黎高档住宅区。两个女主角在迥异的各自的生活空间里敏锐地感受各种人和事,勒妮是自叙而帕洛玛则是写日记的形式来表现,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以及生命意义的深度思考,也向读者展示了怎样才是贵族精神的生活形式。
勒妮已经五十几岁了,寡居十几年,在外人看来,她老丑胖蠢脏而且语言粗俗性情暴躁,还喜欢看一些媚俗的电视节目,几乎无一是处。在人前伪装出一个低俗恶劣的门房形象,勒妮其实是为了更好的保护自己,不想引起别人的注意,这样才可以在表象外的狭小空间里“躲进小楼成一统”,优雅地阅读、和闺蜜曼努埃拉品茶和精致点心、欣赏音乐与美术以及电影等等,对各个艺术领域几乎都有独到的见解。
难以置信,这样一个人人都可以鄙视的门房,一个出身贫寒的门房,会凭借自己对阅读的狂热喜爱,博览群书,深入思考,在生活中敏锐发现问题的实质并能立即联想到某个哲学课题,让自己拥有“非凡的优雅”。就像一个刺猬,在不理解的人面前竖起全身的刺,而内心却细腻柔软,聪慧无比。所以当她卸下伪装,不再装出一副麻木呆滞的表情,再让理发师修剪合适的发型并穿上做工精良的礼服后,整个人都散发出迷人的风采。遇到知己小津格郎的这部分描写,真是令人羡慕啊!彼此的观点惊人的一致,相处如此坦然和谐自在,仿佛就是遇到另一个自己,高山流水得遇知音,幸何如之?
不管勒妮如何伪装自己,同等尺码的人总是有磁场互相吸引的。外冷内热的勒妮真诚而善良,也被各种爱包围:闺蜜曼努埃拉经常制作精美可口品种不同的蛋糕和她品尝,支持她寻找自己的幸福;丈夫吕西安在离世前撑着病体约勒妮一起看最后一场电影,以留下一个美好的回忆;小津格郎品味高雅谦和有礼平等视人对勒妮情有独钟;帕洛玛感觉到她的优雅主动亲近她并鼓励她勇敢跨出封闭的空间;还有高档住宅里面年轻的吸毒者受她影响而改变,戒赌后专程回来找她……这些给了她不同的爱的人,给她的生活带来不一样的温暖。
勒妮之所以对富人有很大的敌意并刻意封闭自己,源自于姐姐的悲惨遭遇。天使般美丽的姐姐被富家子始乱终弃,难产而死。姐姐的死犹如一把剪刀,剪断了她与所谓“上流社会”人们的联系,然而小津格郎的出现,帕洛玛的鼓励和小津格郎的理解,让勒妮痛哭一场,释放多年来郁积于胸的情绪,也放下了顾虑,准备迎接这份珍贵的爱情。可是美好来得太快,去得也快——为了救喝醉酒的流浪汉,勒妮被洗衣店的车撞死。有着高贵灵魂的勒妮就这样离开人世,这个意外的结局真令人伤感!
另一个人物帕洛玛,这个似乎洞察一切,看透大人世界的庸俗与虚伪的天才少女,其见识让人难以置信这不过只是个十二三岁的小女孩。她对周围人的理解一针见血——“有些成年人戴着既甜言蜜语又温文尔雅的面具,但是他们的内心是丑陋而冷酷的。”懦弱麻木的父亲、喜欢掉书袋的母亲、伪心理专家泰德医生被帕洛玛揭穿后的丑恶嘴脸都刻画得十分形象……其极致是对上流社会两个女人为了一条内裤彼此表面客气暗地里你争我夺的描写,可谓入木三分。帕洛玛看透这一切,似乎看到了自己无法摆脱的命运,于是她精心策划一场火灾和准备自杀,却从勒妮的身上理解到了生命的意义,那就是——生命或许便是如此吧:有很多的绝望,但也有美的时刻,只不过在美的时刻,时间是不同于以前的。就好比音符在时间之内打了一个圆括弧,一个休止符,而在外面,则是“曾经”之中的“永远”。
帕洛玛将要追寻这曾经之中的“永远”。“追寻这人间之美。”
《刺猬的优雅》语言极为凝练,充满哲思,也有许多隐喻,可以说处处皆警句,也不无幽默。比如猫的名字,都是大文豪或者哲学家的名字。其中出现次数较多的是山茶花。山茶花的花语——可爱、谦让、理想的爱、谨慎、了不起的魅力。这是勒妮在电影《东京物语》里看到的花,并深深为之着迷,应该说勒妮就是一朵山茶花吧!谦虚内敛谨慎而有了不起的魅力,并拥有理想的爱。还有一个较多提到的是鱼缸。“人们相信追逐繁星会有回报,而最终却像鱼缸里的金鱼一般了此残生。” 怎么走,都走不出各种人为的枷锁。帕洛玛不愿意和周围人一样活在庸碌的金鱼缸里,却掉进了另一个“举世皆浊我独清”的鱼缸里纠缠,无法克服“自导自演的自我惩罚”,同样走不出去,直到遇到勒妮,才找到一条自我救赎的路。
“如果你想要拯救你自己,还是先拯救别人吧!微笑或是哭泣,这是命运的一百八十度大转变。”帕洛玛终于释怀了。而作为读者的我,又是否能清醒认识到自己的鱼缸是什么?又如何能跳得出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