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电影,我们几乎绝迹。
什么电影?
众生相电影。
这是Sir生造出来的一个词,但并非无凭无据。这个词来自王家卫《一代宗师》的经典台词:“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这三段分句,Sir的理解是——
认识自己。
认识世界。
最后,不再以自我为中心地去认识(评判)世界。
听上去很玄?
Sir说一部电影你们就明白了——
《纪实72小时》
《纪实72小时》的名声,绝大多数人应该听过,从2006年至今,播出236期,大多豆瓣评分8以上。
这么说吧,只存在两种人。
一种是没看过它的。
一种是看过为它起立鼓掌的。
对,就是这么牛逼。
可偏偏,这么一部人人叫好的片,却一点找不到爆款相。
一,它没有大明星。
它的主角就是路人,纯路人,你、我、他,都有可能走进《纪实72小时》的镜头。
受访者也没说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义:“我就来吃个宵夜”、“我来逛一逛,马上就走”、“我来休息一下,没事”。
二,它没有游戏规则。
它的形式是,选一个地方,拍72小时,记下往来的人,问他们身上的故事,凝聚成25分钟的影像。
这地方是什么呢?
近到你见惯不怪的,理发店、动物医院、图书馆;远到你平时无视乃至敌视的,最北端公车站、最危险的公路、逝者魂归之山……
三,它没有主题。
今天,许多爆款节目的流程是这样的,先定基调(诸如欢快,悲催,感动),再根据这基调去找事例,不符合的,即使真人真事也放弃,最后,把种种“臭味相投”的事例搁在一起,像吹气球一样,起个震惊体标题。
成了。
但看《纪实72小时》,你会发现,你有许多感受,却不知道怎么开口,因为任何的“总结陈词”,都是对众生的亵渎。
还是玄?
Sir具体举其中一期你们就明白了。
该期名为,《纪实72小时:秋田深冬的自动贩卖机前》。
主角就是一台再普通不过的自动贩卖机。
“普通”已经是客气的说法了,它甚至算得上破败,老旧。
这台贩卖机已经工作了40年,只贩卖两种食品,乌冬面和荞麦面(12元一碗)。
因为工龄太长,它不行了,放不好调料,做出来的面也越来越不筋道。
《72小时》发现了它,并把录制时间,选择在深冬。
这些细节看上去就藏着某种故事可能性:严寒街角,破旧机器,吃便宜饭的人。
按我们的一贯思路,要不就述说底层劳动人民的艰辛,控诉资本的剥削丑恶;要不就着力无产阶级的互助互爱,升华人间处处有真情的鸡汤。
但,《72小时》没有。
它看到这些可能性,又一步步放弃了这些可能性。
故事是这样开始的——
凌晨四点,一个司机下车来到自动贩卖机前,买了一碗面,独自坐进寒风。
为什么凌晨还在外头?为什么孤家寡人?为什么还惨到要在“荒郊野岭”吃面?
于是,剧组上前问询。
司机很痛快,他透露了自己的来由:他是代驾,刚刚下班。
“怎么说呢,(在这里)海风迎面而来,闻着潮水的味道,感觉全身都舒畅了。特别温暖。"
边说这句话,他边兴致勃勃地点头。
脸都僵了,不知因为冻,还是因为笑。
剧组又问,你做司机多久了。
司机还是很痛快,他说,其实之前是做活动策划的,因为经济不景气,又想回家乡(秋田市),就辞职了,回到这做代驾。
代驾这活,辛苦,一天只有几千日元,而且在家也有好有坏,好的是有人照顾,坏的,就是只能和妈妈一起住,不自在。
所以说起被放弃的老工作,他隐隐有点不甘心。
剧组又继续问,“活动策划单靠一个人是不行的吧?”
这时,司机沉默了。
他嗦一口面,长长“嗯”了一声。抬头,没说话,低头,一滴眼泪顺着鼻子滑下去。
他没回答,只是评价这碗面:
“果然这个很美味呢,又便宜,又方便。感觉内心都被温暖到了。”
恐怕再迟钝的人,都知道他有什么难言之隐了。
这种“难言之隐”,不就是猛料?
但《72小时》放弃了。
剧组在这时和对面的司机一起沉默,沉默到司机吃完,送他远去。
难道还有更好的办法么?
逼他面对他想点到为止的现实?勾引他说出符合人设的答案?就这么为了爆点当众伤害一个人?
《72小时》拒绝了。
它拒绝去窥探一个人不想公开的血肉模糊。
所以,这是一个无原则的好人节目么。
当然也不是。
另一个故事。
清早七点,大雪过后,一个穿着单薄的男人来到自动贩卖机,安静地吃着面。
“您经常来吗?”
“偶尔,想随便吃点。”
《72小时》再次向前。
原来,这个男人是这个贩卖机的常客;原来,他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喜欢光顾了。
为什么现在还来?
“只是无意识地想来这儿几趟。说不明白。人过五十,经历了太多事情……”
说着说着,他突然“爆料”:去年,我得了癌症。得病后,更想来这里 。
为什么?
过去肯定是跟着朋友来
我还记得带女朋友来过
一起来过这儿的人 过得还好吗
有时候一想到这些
回忆着就吃起来了
虽然一直是一个人来这儿
但总觉得当年的伙伴都还在自己身边
短短几句话,恍然道出一生的长度。
那些曾经的快乐啊,一碗面条就能买到——被朋友不小心溅到脸上的面汤,被别人恶作剧加进面里的巨量辣椒粉,被喂了一筷子你侬我侬的面条。
那么,老了、病了、再见了,就借这一碗面抵抗孤独吧。
这种“举重若轻”,不就是催泪?
但《72小时》又放弃了。
节目在这里没有响起什么“往日不再”的bgm,也不大字打出什么“物是人非”的微言大义。
《72小时》拒绝了。
它拒绝去粗暴地定义命运。
冷酷还是热情?哀伤还是欣乐?怨恨还是感激?它都不回答。
它不想过早地为故事画下句号。
只是一年后,自动贩卖机要退休了。
剧组又回到这个地方,这一次,他们竟然见到这位身患癌症的男人。
竟然他,还精神抖擞。
去年明明还一个人沉浸在回忆的满满感伤里……
今年呢——
当时甚至不知道自己一年后还会不会活着
想不到现在变得这么有精神
还能和你们再次相遇
真像是在做梦一样
所以你问Sir,《72小时》到底有什么了不起?
Sir只能回答,它最了不起的地方,正是它不想了不起。
它有什么耸动的戏剧性么?
没有。
说的全是鸡毛蒜皮。
“汤洒了!”
“5分钟就吃完了?”
“你头都白了!”
它有什么拔高性的真理么?
没有。
看完《逝者魂归之处》,你不会说:“死亡真的应该重于泰山啊”;
看完《女子监狱》,你不会说:“为人一定要善良啊”;
看完《秋田深冬的自动贩卖机前》,你不会说:“他娘的做人一定要成功啊”。
《72小时》里全是细节,这些细节不是为了某一种目的而被呈现,这些细节本身就有它存在的价值。
所以Sir说,这就是我们稀罕的电影。
因为我们的电影是可以为了主题牺牲故事的。
因为我们的电影是可以为了故事牺牲人物的。
因为我们的电影是可以为了人设牺牲情感的。
而《72小时》不是。
它以平等的角度开口,也得到了平等的分享。
它赞美的,正是平凡之美。
任何一个人,都不能被一两个标签,一两张照片所定义。
任何一种生活,都不可能被一两句话,一两个答案所束缚。
《72小时》至今236期,每期约25分钟,它记录了芸芸众生里种种具体而微的面孔。
这些面孔是复杂的,真实的,也是常常被无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