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用餐过程中的每一个细小动作,都反映了每个人的教养。“吃相”不是个人私事,在社交场合,与朋友一起吃饭,“吃相”便成了社交礼仪。文明的“吃相”不是即兴“表演”,而是家庭长期熏陶的结果。今天的家长,考虑最多的是如何给孩子增加营养,让孩子吃得好一点,吃得多一点,却很少考虑餐桌上的家庭教育。
下面来看看孩子在餐桌上要养成哪些好习惯。
孩子在餐桌上要养成哪些好习惯呢?
1.用餐前(长者先,幼者后),家人各就各位,全家人坐定后,方可动筷。
2.学习正确端碗、吃饭:幼儿大拇指在碗边缘、其余四个指头放在碗底(龙含珠,左手拿碗的姿势。凤点头,右手拿勺筷吃饭的姿势),并养成习惯。
3.用餐过程中,随时保持桌面的整洁。
4.用餐时,细嚼慢咽,餐食在口中不说话。吃东西,喝汤不出声。
5.不翻捡盘中食物,有些菜食使用公筷。筷子上沾有食物时不夹菜。
6.用餐过程中要安静(食不言)。
7.单手不可同时拿两种餐具。
8.不可挥动餐具指人。
9.三餐定时、定量、不偏食、不暴食,珍惜食物不浪费。
10.退席时要将残渣收拾在自己的碗内,坐椅放正,向同桌上告退说:“我吃完了,你们慢吃”。
在用餐过程中的每一个细小动作,都反映了每个人的教养。
儿童餐桌礼仪常识
1、饭前饭后要洗手,洗完手不乱甩水,防止水溅到别人的身上
2、当长辈都就座时,晚辈才能就坐,同理长辈先动筷,晚辈后动筷。(不要认为这不重要,在一些特定的场合,如果你做不到你会被别人看不起)。
3、坐就要有坐相,入座之后,就不要随意走动,不要像得了多动症一样,不停乱走动给别人带来恶感。
4、当我们发现别人倒水时,不要坐在那里干看着,要帮忙用手扶一下,以示礼貌。
5、和上一条相对当我们给别人递水、递饭,面对长辈一定要双手递东西,表示对长辈的尊重。
6、别人身上散发有特殊气味时,不要用用手捂住鼻子或者出门躲开,要保持淡定继续吃饭。
7、聚餐时,不能调试,夹着哪个吃哪个,如果不慎夹到自己不喜欢吃的,千万不要再放回盘里,夹起来,要么就吃掉,要么就放在碗里不去管它,除此之外还不能把喜欢吃的菜刻意的往自己身边拉。
8、如果需要我们给别人夹菜,一定要用公筷,不能用自己用过的筷子。
9、吃饭时不要发出声音,安静地吃饭。
10、假如我们不是特别饿的情况下,吃饭时要细嚼慢咽,不要狼吞虎咽,给别人带来恶感。
11、当我们嘴里吃着饭时,一定不能说话,如果想说也要等饭菜咽下了再说,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把饭菜喷到别人身上。
12、咳嗽、打喷嚏时要用自己的手或衣袖掩盖一下。
13、不要在他人面前给另一个人递东西,干扰到别人吃饭。
14、当我们和别人说话时,眼神不要到处乱瞟,这会让我们显得很无礼,我们直视对方的眼睛,当然也不能长时间盯着别人眼睛看,来表示我们的尊重。
如何培养孩子的餐桌礼仪呢?
对大部分家长来说,节假日期间,跟家人、客人一起进餐的机会比平时多很多,而这也是对孩子进行餐桌礼仪教育的极好机会。每个家长都希望带孩子出去时获得朋友的赞赏,不过,家长的功课要做在前面,要从平时就开始关注孩子的餐桌礼仪,这样到了一定的场合,才不会出现一些本不应有的尴尬。
1、一起用餐。孩子与父母一道用餐的机会越多,越会学到应有的礼仪。
2、不要求快。在同一时期内有计划的教会一个或两个礼仪。
3、目标合理。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父母要尽量了解孩子的能力,对某个孩子有效的方法在其他孩子身上可能完全不管用,要注意年龄的差别。
4、要有弹性。如果你的孩子哪天很不对劲,就放松一下,延到第二天。
5、生动有趣。孩子想象丰富,都喜欢扮演生活中的人物,有时不妨摆设精美的餐点,邀请他们盛装赴宴,教会他们举止要与扮演的人物身份相称。
6、经常操练。父母带孩子到餐馆用餐,在公众场合让孩子熟悉平时所学的礼仪。
7、正面教导。孩子对禁止他们做的事易生反感。与其在他们做错事之后批评他们,不如事先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
8、善用机会。在节假日或节庆场合,抓住时机教导孩子穿着、餐饮及应对的原则。
9、解释原因。在任何时侯都尽量向孩子解释要遵守礼仪的原因,这样做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觉性。
10、树立榜样。教孩子向做得好的小朋友学习,也可借助录像带、书籍、图片等进行教育。
作为父母,我们不可能永远跟着孩子,也不可能守着他们一辈子,但我相信,像餐桌礼仪这些细节的积累,一定可以不断提高他们的幸福指数,也一定可以成就他们更加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