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不修不可以齐家”。《大学》第九章就是分水岭,前面指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修身的方法,强调在修身养性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自身内心反省,还要结合身外,获得知识,培养道德品性,完善自身人格。后面就是引导人们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志向。是结合内外修养而反应出来的行动,最重要的,还是以德为本。
在第九章之前,《大学》所讲述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是属于自我修养的范畴,从第九章开始,就是强调“齐家、治国、平天下”了。由修养身心,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然后再由家庭走向社会,由“独善其身”最终转向“兼济天下”。
所谓“齐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在这里,我们也可以把它作用到单位,家庭、家族是社会的一个单元组成部分,单位也是一样的。尤其是作为单位最基层管理人员,以德为本尤为重要。能把一个家庭或者说一个单位管理好,才能进一步向着“治国、平天下”进发,否则,“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我在年轻的时候,经常听长者们说起一句话,“自己的孩子别人的老婆”,也就是说,每个人都会认为自己的孩子特别优秀,而别人的老婆才是最漂亮的。究其原因,其实也就是修养上有所欠缺,认识上有了问题。第九章上有句谚语,和上面这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人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坏,人人都不满足自己的庄稼的好。”
事情往往就是这样,“爱屋及乌”,对自己喜欢的人有所偏爱,对于那些自己讨厌的人就会产生偏恨。这是由不得自己的,每个人都会出现这样的认识。如果能掌握的恰到好处,事情还可以纠正。如果超过了正常范畴,那就会出现问题。
在一个家庭里,家长往往不能一碗水端平,有所偏爱已经成了家庭中普遍存在的事情了。不说家长的对错,最起码会给孩子们留下后遗症。以我为例,父母传统思想就是重男轻女,所以,在我们四个孩子的身上,自然就表现出来。小时候我的确不懂这些,也不知道我的姐妹作何感想。反正到现在我的姐妹和我聊天时,经常会说起小时候的事。到现在尽管我在拼命地做出了补偿,可是,小时候那一点一滴仍然在姐妹的心中挥之不去,可见偏爱在她们心中留下了阴影,这也为后来关于父母赡养的问题上有了争执。还好,因为父母教育得当,问题的得已解决。
在学校同样有偏爱发生在老师和同学身上。当老师喜欢一个学生时,往往就会不自觉地偏爱他。就算是同样的错误,处理的方法也不尽相同。这样一来,无论这个老师讲课讲得多么好,被讨厌的学生就会在骨子里不喜欢听他的课。我因为在上学时有切身感受,所以当我教孩子们的时候,尽量避免这样的问题发生。孩子们都处在可塑期,能够很好地改变他们错误的认识和看法,加强道德品质教育,对他们长大成人以后的路是非常有帮助的
前面两个说的是孩子,成人也是这样。《大学》第九章讲了,喜爱一个人同时又知道他的缺点,厌恶一个人同时又知道他的优点,这样的人天下很少见了。的确是这样,做一个优秀的管理人员,必须学会知人善用。首先就要做好修身养性,懂得大局为重,不以自身心中的喜爱和厌恶来对待下属员工。我在基层工作的时候,曾经和不下三个员工“化干戈为玉帛”,都是我主动找他们谈心的,这都是听取了自身修养相当厉害的大哥教会我的。他曾经给我介绍了很多关于管理方面的书籍,最重要的就是这些国学经典。正如《大学》第九章所讲的,不修养自身便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不修养自身也当不好一个优秀的管理人员。我在大哥教我的基础上,结合各种管理书籍和国学经典,提出了“内练素质,外树形象”,取得了特别好的效果。总之一句话,加强自身修养,就是“打铁还需自身硬”。
《大学》是儒家经典,讲的是修养身心的阶梯由内向外展开,第九章就是中间过渡环节。它强调的是,要想克服感情上的偏私,就必须修养自身。通过不断学习反思,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学会“正己”,这样才能做到“正人”。正人先正己,就是这一章的精髓。
学会“正人先正己”,做好自身修养。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工作学习上,无论是组建家庭还是管理员工,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由内向外,就是首先完善自己,修养的程序必须是由自身修养向家庭或者单位逐步推进的。自身修养是绝对的基础,没有好的自身修养来支撑,再大的理想,再优越的条件,都是空谈。当然,没有什么远大理想也是需要修养自身道德品质的,做好自己就是独善其身,管理家庭和单位,也可以做到兼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