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昭君,我想记录我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今天是我每日一篇文章的第1107天。
2020年一则关于巴黎圣母院起火的新闻震动全球,当时浓烟蔓延整个塞纳河畔,燃烧持续了14个小时,最终塔楼倒塌,房顶也损毁了三分之二。
据当时不少巴黎市民自发地聚集在圣母院外,跪地齐唱圣母颂,为这座历史悠久的教堂祈祷。事后为了维修巴黎圣母院,全球各界的捐款高达数十亿欧元。巴黎大主教对外表示,圣母院在经过加固之后,在2021年的一月份开始重建。
一座建筑的存亡,凭什么能吸引全世界的目光呢?从建筑史角度来说,这座教堂可是欧洲建筑史上的一个标志,在它之前,教堂大多数都是笨重粗俗的,而它采用了轻巧的骨架券,让拱顶变轻,空间升高,光线就更充足了。同时它也是巴黎第一座哥特式建筑。宗教、文化、艺术这里都有。
可能有大朋友要问了,就算这教堂建筑价值再高,那也是归建筑师、工程师研究的问题吧。世上名胜古迹多了去了,为什么圣母院能够成功地“出圈”,被全世界那么多人记住呢?
这就得提到今天分享的这本书《巴黎圣母院》。1831年,在雨果出版这部小说前,巴黎圣母院还是一个破败的,即将被人遗忘的老教堂。是雨果凭一己之力,让大众重新开始关注这座老建筑。人们在读了雨果的小说之后,希望政府拯救当时已经残旧不堪的圣母院。这才使得古教堂得到全面的修整。而我们今天看到的包括火灾烧掉的,都是雨果那个时代维修后的圣母院。
那这么说,没有作家雨果,就没有今天的巴黎圣母院。真的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可以深远地影响社会,改变一座建筑的命运,甚至一个时代的走向。
那雨果到底是何方神圣,他为什么能被尊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他当真有无与伦比的思想和才华吗?
确实如此,雨果十几岁的时候,参加国家诗歌比赛就拿了冠军。可是大赛组委会得知,作者是个毛头小子的时候,怕得罪其他的参赛者,就收回了大奖,只给了他一个鼓励奖。可见雨果的天赋从小就显露出来了,长大后,随着人生经历的丰富,人格越发成熟,雨果的思想成就还有文学成就,就更让人叹为观止了。
如果出身于权贵家庭,父亲是拿破仑手下的一名将军。他虽然身处高位,却能看到底层人民的苦楚,为人民发声。他的著作就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等,都是歌颂底层的自由和真善美,还曾经因为反对暴君而被迫流亡了很多年。
更难能可贵的是,雨果的正义感是超越民族与国家的,他永远是站在群众的角度,世界的角度,人类的角度,公平公正地看待事物。
1861年,雨果写了一封著名的信件《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这封信被收录进我们的中学课本,让我们一起读一读雨果讲了什么。
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在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火烧圆明园的历史,每个中国人都不会忘记。雨果这封信正是在英法联军入侵时期写的,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显赫的声望,让他给远征中国所谓的胜利捧个场。岂料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压根不买账,反而无比同情和尊重中国人民。在他看来,哪怕法兰西是自己的祖国,做错了事,就该被谴责。
他在信中强烈批评火烧圆明园的行为,大骂政府如强盗一般,破坏文物还试图颠倒黑白,可见雨果深爱中国圆明园,正如他深爱巴黎圣母院那样,看到圣母院衰败,他心痛不已。看到圆明园被损坏,他同样义愤填膺。他大声呼吁,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全人类的。
这样的胸襟与气魄,确实值得敬佩与赞叹。雨果把对人类文明的爱和怜悯,写进了《巴黎圣母院》这本书,这才使得我们中国以及世界的读者,翻阅这部小说的时候,会对一座异国教堂产生共鸣。因为他摸索出了人类文明的情感共通点。
法国文豪萨特就这样评价过他,“雨果是极少数的真正受民众欢迎的作家之一,可能是唯一的一位”。罗曼·罗兰也说过,“在文学界和艺术界的所有伟人中,雨果是唯一活在法兰西人民心中的伟人”。雨果一生荡气回肠,不仅同时代的伟大作家交口称赞,整个法国对雨果的成就也是极其认同的。
雨果逝世的时候举办的是国葬,而且后人对他的纪念活动从未间断。法国将2002年定为“雨果年”,专门成立了“雨果全国纪念委员会”。文化部、教育部、外交部携手合作,全年不间断地在各地举行大型纪念活动。这排场可以算是举世罕见了。
雨果所处的时代以及属于他们的岁月跟我们离得很远了。想要深入了解这位大文豪,还是得从他的作品入手。而《巴黎圣母院》这本书的应该是最适合入门的,这部作品想象力丰富,还到处能读到法国的浪漫主义风格,可读性很强。
可能有一些大朋友要问了,道理我都懂,可你老说什么浪漫主义,到底什么是浪漫主义啊?鲜花,音乐,烛光晚餐,这就是“浪漫主义”吗?还是说,只要涉及到甜蜜与爱就是“浪漫主义”。
《巴黎圣母院》它一点儿也不浪漫啊!这故事里有哪个人是落得好下场的?卡西莫多苦恋爱斯梅拉达,却也没有保住她,而爱斯梅拉达更是一路被副主教迫害,还被自己心上人卫队长欺骗。遭到契约丈夫小瓦的背叛。包括副主教,他也没得到啥好处啊,死缠烂打还是被爱斯梅拉达拒绝了,最后被卡西莫多从钟楼上,扔下去摔死为止。
这么凄凄惨惨的故事,哪里浪漫了呢?相信很多大朋友小朋友一听到某某主义,都会一头雾水。其实这浪漫主义,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谈恋爱,玩浪漫,而是一种文艺思潮。这种文艺思潮在历史上对音乐、美术、文学等各个领域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巴黎圣母院》就像一幅油画一样,浓墨重彩,看得人目不暇接。美到极致的爱斯梅拉达和丑到极致的卡西莫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带有夸张色彩的。情节设定方面也是,卡西莫多怎么能孤身一人在钟楼上生活呢。他又如何凭一己之力救下爱斯梅拉达,还能与圣母院外的千军万马抗衡呢。
这些情节都是雨果丰富想象力的产物,甚至连城市环境都充满着奇幻性和戏剧性。就比如说,小瓦跟踪爱斯梅拉达,最终进入“乞丐王国”的那一段儿。巴黎地下居然有这样一个风俗奇特的流浪汉群体,一言不合就要绞死人,摔个罐子就等于结婚。太奇妙了。
这还是我们所认识的巴黎吗?情节曲折,想象丰富,人物夸张,这就是浪漫主义的标志,也是与现实主义最大的区别。但是浪漫主义并不是脱离现实的,巴黎圣母院创作于七月革命时期,小说讲的虽然是中世纪的故事,其实映射了雨果所处的当下。
故事里的教会、皇权、贵族、平民之间的激烈矛盾和七月革命时,法国社会各势力的冲突也是一样的。可以说是取自现实又超越现实。当然了,雨果虽然说是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人物,但是晚年的时候也逐渐有了现实主义的倾向。比如他晚年写的《悲惨世界》,主角冉阿让就是一个普通的底层工人,并不像爱斯梅拉达或者卡西莫多这样夸张。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都各有特点,而我们了解这些文艺思潮,是为了加深对作品、对作家,甚至对一个时代的思考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