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以来是一个非常不舍得扔东西的人,每次扔东西都要下很大的决心,而且每次扔东西也都分外的犹豫,总是在想这东西还可以用吧,那东西说不定哪天用得着呢,先收着吧。
就这样每次说扔,但每次都在劝自己这物件还有用,最终也不过是扔掉一些完全用不了的之前堆积起来的旧物。
其实这样的舍弃根本没有什么作用,东西还是这么多,房间还是这么的乱,心情也还是如此的糟糕,没有半点改善,打扫起来还特么费劲,真可谓是浪费时间在收拾。
如果你也是我这种收拾状态,完全可以看看《断舍离》这本书。这绝对会让你观念上有很大的转变。
书中有个非常棒的观点就是以自我为轴心,把时间轴锁放在当下
在这个阶段,当务之急是确保物品保持在active—使用中—这样的正常状态。因此,在断舍离当中,比起凌乱,堆积了聚焦于过去和未来的物品才是问题。
聚焦于现在的物品也可以分为几类。每天使用,每月使用一次,频率更低一点的还有每季度、没半年、每一年使用一次的,或者还有在特殊的典礼上使用的东西。我们可以粗略地把他们分为日常和非日常两类。其中使用频率低的非日常的物品,必须仔细看明白再收起来留用。
留用时就要注意“自我为轴心”的窍门——注意提问时的主语
在考虑物品是否应该被留下时,思考的主语是“我”,而不是物品。若让物品当了主角的状态,那就会发现,只要是能装东西的地方,就全部都塞满了免费赠送的圆珠笔、购物促销送的购物袋、参加活动送的小玩意等等。这些东西很难说是“经过精挑细选才留下来的。”
另一个就是从信息过多到知行合一
断舍离中也有中国“相术”这个概念,通过外在形象的观察分析,观测出人的命运。中医的望诊也一样,通过看得见的世界中的信息,判断藏于表象里面的那个看不见的世界的状况。人的住所状态往往会呈现出本人的一些问题。
在断舍离当中,首先要了解房间的“相”,然后通过“舍”和“断”这样的行为,就能是房间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换句话说,通过仅占4%到15%的“看的见的世界”的变动,让“看不见的世界”一起发生变化。
所谓“知行合一”,就是要让认知与行为相一致。断舍离之所以有效,就在于你现在马上就可以从自己居住的环境开始行动,比如可以从扔掉眼前的一个垃圾开始。
因此,从今以后也要扔掉那些多余的信息,只选择自己能够付诸行动的信息。希望你可以尽早从头脑的“便秘”中解脱出来。
现在的我必须果断的行动起来,这会得先让我把键盘下压了2周的4A纸给扔掉。那么你呢?现在要从扔掉什么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