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和好朋友闹了矛盾,即使特别想和对方和好,也会拧着不搭理对方,认为是对方的错,甚至就一直不说话,即使内心深处很想和对方重归于好。
现在作为“奔五”的成年人,已经没有资格这么任性。脾气还是那个拧脾气,不满意了,打还是接着打,打完就好,好了以后还可能打,然后再好。人家不搭理我,我可以搭理他人啊。哪有什么对错是非,最重要的一点是“学会了示弱——道歉”。
事情本没有固定的格式,我按照我的期待创造了剧本,对方没有按照我的期待演出。导致问题出现。
“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这句话源自《古兰经》中的故事:一位大师带领几位徒弟参禅悟道。徒弟问:“师傅,听说您会搬山之术,能不能让我们见识一下。师傅说:“好吧,我就把对面那座山移过来。"说着,师傅开始打坐。一个时辰过去了,对面的山仍在对面。徒弟们说:“师傅,山怎么不过来呀?"师傅不慌不忙地说:“既然山不过来,那么我就过去。"说着站起来,走到对面的山上。
生活中太多相仿的剧情上演,夫妻吵架了,互相等着对方道歉,较上劲了,山不过来,我不过去;妈妈和孩子发生矛盾了,妈妈认为孩子不懂事,孩子认为妈妈不理解他,互相斗气,谁也不理谁,山不过来,我不过去;兄弟姊妹出现矛盾了,这个说我对,那个说我没错,互相等着对方赔礼,山不过来,我不过去。
一段关系,被时间固化在某一点,不再流动变化,而一直在流动变化的一是时间,二是人,三是爱。
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转。山不过来,何不尝试我过去呢?
我们一方面渴望亲密关系,但另一方面我们的行为却表现出对他人的疏远。
早上上班,和小孟同学说,抱抱妈妈。小孟同学严肃认真地说,不抱。我乐了,走到小孟同学面前,说,那妈妈抱抱你。上班前获得了个温暖的抱抱和笑脸。
问题是,转过去示弱以后还是被拒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