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书山花开
❂原诗
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蔓草不复荣,园木空自凋。
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
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
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
❂翻译
【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p113】
时序迟迟而行,又到了晚秋,寒风冷露同时降落悄悄。
蔓生的丛草不再茂盛,园中的树木也零落飘摇。
澄澈的清气没有一点尘埃,高高的蓝天如此迢遥。
秋蝉的哀唱也已消逝,远来的大雁飞鸣九霄。
万物变化,连续不断,人生又哪能逃避辛劳?
从古到今有生必有死,谁想到此事便不免心焦。
怎样满足我的情怀?且去饮酒,独自乐陶陶。
管它千年以后将会怎样,且自畅怀,歌唱今朝。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p119】
衰颓零落秋已晚,寒露凄风相缭绕。蔓草稀疏渐枯萎,园中林木空自调。
清澄空气无尘埃,天宇茫茫愈显高。悲切蝉鸣已绝响,成行大雁啼云霄。
万物更替常变化,人生怎能不辛劳!自古有生即有死,念此心中似煎熬。
如何方可舒心意,饮酒自能乐陶陶。千年之事无需知,姑且行乐尽今朝。
❂解释
【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p112】
此诗作于晋。义熙五年(409),陶渊明四十五岁。渊明归园田居躬耕已四年余。去年六月遇火,如今“茅茨已就治”,重新恢复了乡间常规生活。又是重九暮秋,伤时悲逝,油然而生。退出纷争的官场,归耕于寂静的田村,时感的强烈是自然之事。母孟氏、程氏妹的先后下世,使渊明十分哀伤,常触发人生短促之想。诗人既然不信奉庄周的一死生、齐彭殇,于是只能悲慨而以酒自遣了。本诗章法平简,前八句写景,后八句抒情。然而由于诗人的高超朴真,前后之间丝毫没有隔离之感,而是浑然一体,一样的自然洒脱。渊明写秋,可谓一绝。清·温汝能纂集《陶诗汇评》云:“清气二语(注:其实也应包括哀蝉二语),道尽高秋爽色。”细品秋日神韵,确实余味无穷。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p118】
己酉岁是晋安帝义熙五年(409),陶渊明四十五岁。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因“九”与“久”谐音双关,所以古人喜爱这个节日,希望能得长寿。但诗人值此之际,看到的是万物衰飒凋零,于是不禁联想到人生的短促,故悲从中来,难以自抑,最终仍是以借酒浇愁、及时行乐来自我安慰。此诗前半写景,后半言情,可谓景为情设,情因景起,且秋景如画,含情独悲,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张彦《陶诗今说》,p67】
这是一首所谓的“悲秋诗”。我现在纠正以往对它的看法。当年读罢曾写下如此一段话:“这是见秋伤怀感时悲逝的诗,仿佛见一位诗人在唱伤感的哀歌。全诗充斥着人生悲叹的消极情绪。”现在看来,差矣!看当时、思背景,诗人见秋伤怀是很自然、很正常的,哪有主观责备之理!诗人吟的不是“哀歌”,而是“正歌”。从人的心理上讲,秋天萧瑟、花木凋谢,自然界之变化使人感到不爽不快,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感时花溅泪”嘛!况且,诗人者,多情也!此诗之问世,又跟陶公的身世、遭遇有关——此诗写于晋安帝义熙五年(公元409年),这一年他四十五岁。此时,他归园田居已有四年多,去年六月又遇火灾,如今“茅茨”虽已“就治”,又恢复了乡村正常生活,但心灵的创伤总难忘怀。重阳节临近,明月空悬,伤时悲秋,油然生发。偏遇母亲孟氏和程氏妹又先后谢世,时感之强烈,使作者产生人生苦短之感!诗人既不沉迷佛教,又不笃信庄周,所以只好饮酒聊以自慰、咏歌自乐(不乐而乐、奈何它哉)。勿言距今一千六百余年前的古人,就是今朝二十一世纪高精尖科技旺年,不是在许多方面人还是受制于天么?何况,人之生生死死!总而言之,这不是一首意义消极的诗。
在艺术上它也颇值得称道一番:前八句是写景,后八句是抒情。由于诗人运用高超娴熟、运笔自如的写作技巧,前后之间毫无隔离之感,而是浑然一体,高超朴真,自然洒脱。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精到,少有可比,绝妙佳作!陶公写秋,堪称一绝!
【金融鼎《陶渊明集注新修》,p90】
(1)说明:己酉岁,此即晋安帝义熙五年(公元四O九年),时陶渊明四十五岁。九月九日,旧历称这天为重九节,也叫重阳节。这首诗就是为咏叹这年的重九节而写的。诗的上部分描写悲凄的暮秋景色,下部分反映诗人心中的苦恼。感时悲怀,触景生情,充满着凄凉抑郁的情调。
(2)辑评:
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笺》卷三:此诗亦赋而兴也,以草木凋落、蝉去雁来,引起人生皆有没意,似说得甚可悲。末四句忽以素位不愿外意掉转,大有神力。章法之妙,与《咏贫士》次首同。
吴瞻泰辑《陶诗汇注》卷三引:王棠曰:“往燕无遗影”,妙在“遗”字。“哀蝉无留响”,妙在“留”字。皆静察物理之言。
温汝能纂集《陶诗汇评》卷三:“清气”二语,道尽高秋爽色。“留响”,有作“归响”者,究不及“留”字之妙也。
锺秀编《陶靖节纪事诗品》卷二《宁静》:此诗纯是“静”字意境,而程子诗有句云:“春深昼永帘垂地,庭院无风花自飞。”唐子西有句云:“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亦道得“静”字,意境亦脱化。明王阳明《龙潭独坐》有句云:“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亦非静者不能见得静中境界。然此犹皆空摹“静”字意境,乃是既静之后,自然流露而出,究不若靖节之静察物理,似尤为靠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