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读了明公的《中国崛起的机遇:美国正在分裂》一文,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摘抄如下:
“之前文章中针对于人事的问题,我经常喜欢运用《老子》和《孙子》的古典智慧,这是因为这两本书搁在古代,都是顶级的“帝王心术”,因此什么时候用都不会过时。但是针对于经济问题,政事堂很少使用他俩,这是因为时代变了。 如果说《老子》和《孙子》是写给古代帝王的“帝王心术”的话,那么《国富论》就是写给资产阶级政权的帝王心术,《资本论》就是写给无产阶级的帝王心术。这两本书的伟大,就在于他们问世的时候,分别服务的阶级政权都还没有诞生。”
读到这段文字的时候,我就想到了自己读《老子》。仍然记得自己读《老子》的初心,去寻找做人、处世的学问,期待自己能借鉴先贤智慧,获得有一颗平淡的心、一份坦然的胸怀,一份洞察力。确实,读《老子》有很多收获,自己的性子也更有韧性,特别是在考虑就业的时候,读到“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会想去沉下心来,选择一份贴近生活应用的,普适性的技术的工作入手。少了华丽的噱头,多了一丝踏实和宽广的路子。但是,自己毕竟还是太年轻了,很多事情驾驭不了,这种高级的心法,需要生活经验来解读它,消化它,让它从骨子力发散出来。可能这就是所谓的修为吧,既不要急功近利,也要有能站出来承受风雨磨折的耐性,最难操作的是等待,静待变化来。
另一个想到的问题,文章指出了,《老子》为顶级“帝王心术”也就是说,在现代流行的注解版本中,一定会下意识的用臣向君王进谏的视角来解读它,所以,这些注解并不见得就适合我们,或者不能奉行拿来主义,反而要抽取其意思,用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去注解它,否则后果可能很难堪。这是我读到“帝王心术”时引起的最大警觉,我不是帝王,目前也没有帝王的经济基础,所以其上层建筑自然就不见得适合我了。
总结,读书,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去注解作者表达的思想和建议,切忌照搬,切忌闭门造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