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经万论,最终是为了成佛,成为觉者,金刚会也不例外。佛陀讲般若波罗蜜之后,一边破,恐学人执着法相,另一面立,指出般若波罗蜜练下去,有五个阶梯,也就是五眼。最高的就是佛眼了,学人最关注的也是这个最高处了。
佛陀举个小例,说明佛的智慧,这就是无比强大的觉察力。其实,除了佛的智慧,关于佛的其他方面,也是令人仰望的。比如说:佛的福德、佛的色相、佛的工作(说法度众生)、佛的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的日常等等,都是无比光彩夺目的呀。
学人看到佛,心中会有一种“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祈愿,不树立这个标杆,怎么有学习下去的动力呀。佛陀知道学人的心意,但唯恐学人执着外相,还是采用边立边破的手段。
好啦,先说福德。
为何在说觉察力强大的智慧后再说福德?因为,佛陀作为觉悟者,是人中之尊,号称两足尊。不是说佛的脚尊贵,这“足”是圆满之意。有两个方面的圆满,一是智慧,二是福德。智慧不用说啦,至于福德,众所周知,佛陀的福报是圆满的,是王子的身份,同时妻儿俱全。
但是佛陀对福德什么态度呢?按说佛陀也应该举个小例,说说自己的福德啊。但佛陀貌似对说福德不是很上心。
当然,佛陀的福德是很多的啦,佛陀说:须菩提啊,如果有人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得到的福德多吗?
须菩提回答:是啊,世尊,那当然是很多的啦。
七宝是啥?前面说过的吧!再说一说,科普一下:金、银、琉璃、琥珀、砗磲、赤珠、玛瑙。
到底有多少啊,咱们算算。一个小千世界相当于一个太阳系,三千个小千世界是一个中千世界,三千个中千世界是一个大千世界,那么三千个大千世界的七宝是多少?
懒得算了,反正这个人的福德是很多。如果是佛呢,那就更多啦。
佛陀说:须菩提啊,这个人的福德很多啊,但是呢,说福德有多有少,说明福德本身不是实在的。或者说,正因为福德不实在,福德才有个多或者少的衡量。
这话怎说的?福德的获得是有为法,有为法必须有为才得,无为就不得。有所舍,才有得。世间功名、财富、地位都是福德,要想获得,必须是“爱拼才会赢”的。
但是这个东西呢,是有多有少、得失相存、福祸相依的,并不能实在、坚固、永恒不变。因而,福德并不是个靠谱的东西。还记得否?达摩见梁武帝的时候,说了实话:你建寺安僧,是没有功德的。反过来说,你福德是有的。但是这个并不是修行的目标所在。
功德必须是心上用功,而且不会失去,所谓功不唐捐。福德则是有限的,属于生灭的范畴。因而佛陀本来是要展现作为二足尊的福德的,但是呢,这个不靠谱的东西,并不值得特别上心去说明。
作为俗人,到寺庙里去,求的都是福报。福德就是福报啊,只是作为成就者的佛,有福是自然的显现,故称福德。其实,福报这回事,求佛不如求己的,必须自己有所作为才行,一分耕耘,一份收获啊。
修行重慧不重福,所以这个地方,俗人是接受不了佛教的。因为追求不一样,价值观不一样啊。
当然,佛陀并非完全否定福报的价值,没有福报,就没有学习的物质基础,也没有遇到明师的机缘啊。在金刚会上,佛陀主要是点出福报的局限性,福报不应当是学人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