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赛曲》的诞生从本质上讲是上帝的杰作,是法国人民在大革命期间的爱国情怀和激情催生的反过来鼓舞和推动大革命的利刃。茨维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的第四章就描述了创作出这一经典的作家称为《一夜间的天才》。
鲁日根本就不用去想,他也用不着虚构,他只需要把这一天以来众口传诵的言语押好韵调,配上旋律,还有激动人心的节奏,一切就成了。这些已经表达出了、说出了、唱出了全体民众那些心底深处的感受……他其实也用不着作曲,街道上的的节奏、时间的节奏,那些在士兵们行军的步伐中、嘹亮的军号声中、炮车的隆隆前进声中传达出来的慷慨激昂的韵律,此刻正穿透紧闭着的百叶窗传进他的耳中。
鲁日此刻感觉艺术创作的洪流已经在胸中奔腾,马上开始了向下的创作。情感,大街上和宴会上的豪言壮语,憎恨暴君的言辞,对故乡的担忧,对胜利的渴望,满心仁爱和自由……所有的一切集中在一起……听众们都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是对在场作者表示的一种礼节。当时,谁也没有预感这是一首传世名作。很多时候,同一时代的人们很难对本时代的伟人或者伟大作品做出准确判断,斯特拉斯堡饭店的客人们也一样,即便是身为专业音乐家的市长夫人也没有发觉这将是法国历史上非常关键的时刻。
然而,相比于作品的出色,鲁日后期的日子平庸到微不足道甚至截然相反。
鲁日当初创作这首歌的初衷就是为了献礼吕克纳将军。这两名重要人物以及《马赛曲》创作完毕的第二天的首批贵族听众,都逐一上了命运的断头台。尽管巴黎革命的进程被自己不朽的名曲推动了,但鲁日自己不是一位革命者,他当时居然想努力阻止这场革命的发生,是在做和《马赛曲》中倡导的思想相反的行为。
尽管马赛曲并非一夜成名和经久不衰,然而“长久封存一部蕴含巨大传播力的作品是不可能的,优秀作品绝对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被人们遗忘。尽管某一时段会被埋葬,但优秀作品的顽强生命力终究有一天会破土而出,进而在人间绽放其无穷的魅力。”所以,在特殊的战争年代,“虔诚的人们在教堂唱完赞美诗之后也会唱《马赛曲》,以至于到了后来《马赛曲》代替了赞美诗。”……
战争总是残酷的,革命也是一样,需要付出巨大代价。法国革命推动的历史进程被津津乐道,然而中间的牺牲,为着自由的名义不计其数,尤其是断头台,那种疯狂从斩君主,到保守派贵族到自由派贵族到普通革命者……战火从来不会区分无辜与否!
公民们,武装起来!前进,自由的孩子们……消灭专制……举起战旗!……
成才的机遇往往可遇不可求。一部伟大的作品诞生和流传的也是有着各种机缘。各人 常常是历史选择中很小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