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下了长途客车踏上家乡土地的那一刻,全变了。
父亲准时到站接我回家。归途时,我倒觉得家乡有些生疏,家乡陌生了许多,记忆中的事物好多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一路上,首先注意到的是公路两旁的人行道,大都换上了“新装”,尤其是靠近我家那段路,以前的坑坑洼洼被“治理”了,铺上了红色的石砖。在临近春节的这个节点,显得格外喜庆。再有,要进入我家先得经过一条小巷,以前这里一直被流动的小摊贩占据,他们四处“安家”,见空就占,导致本来拥挤的小巷更加被堵得水泄不通了。有时,三五个人团团围在商贩身旁,即使旁边的摩托车车主大声嚷嚷,买菜的人依旧无动于衷,沉醉在同商贩的讨价还价中。虽然时不时有城管出现,但时间一久,倒也是上演老生常谈的“躲猫猫”。城管只要一出现,商贩立马扛起货物上车,蹬着单车或摩托车飞驰离开,转眼便消失在人群中。而现在,商贩被强制要求入驻市场,离开了小巷。每每出门看着一眼望穿的小巷,竟觉得冷清,空寂,少了平时的热闹。来往的人也是行色匆匆。吆喝声,唠嗑声都去哪儿了?
不单单是小巷变“文明”了,垃圾堆也失踪了,取而代之的是几个显眼的垃圾桶。显然,垃圾桶给垃圾安了家,随处流浪的垃圾少了。我想,这不光是文明了,也是为环卫工人减压了,再也不会出现垃圾随风飘散而环卫工人难以清扫的尴尬境况了。环卫工人的工作量减轻了不少。这变化确实值得点赞。
春节期间,我们一家三口去了家乡著名的标志性建筑参观,这一带都是经过改造的老城区,尽管时光只给它留下一副伤残和破败的面孔,但是置身其中,依旧能感受到当年的气派。曾经,这里也有光辉的历史,时间见证了以前老城区一带的繁荣昌盛。这里有当时最大的百货公司,邮政局等,每逢佳节,人们纷纷到这里采办。时过境迁,崛起的新城区取代其地位,人口重心渐渐迁往新城区,老城区也黯淡了。在风吹雨淋的打击下,不少楼房成了危房,敞开的窗户摇摇欲坠,瓦砾撒了一地,无人修缮,甚是可怜。像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耄耋老人,正失落地走向余生。
之后,老城区迎来了契机,它们被翻新,修缮,抹去岁月的尘埃,重新亮起璀璨的灯光,得到了蜕变。在百货大楼旧址的墙上,还展览这不少画作。内容无一不是勾勒曾经老城区的年轻模样。夜晚,我们一家不由得发出惊叹。父亲指着远处的楼说起以前小时候的趣事,经常跑到这里看哈哈镜。后来,老城区衰落就不常来了。今天,目睹这里焕然一新:灯火通明,商铺林立,成了名副其实的商业街。不少人携一家老小来这里散步,拍照,品尝美食。周边商铺大多卖的是家乡特色小吃,手信之类,商业气息十分浓厚。万万没想到,是商业振作了老城区,让文化得以重见天日。但是,这繁华会不会仅仅是昙花一现,短暂而虚假呢?商业浪潮过后,老城区会不会再次被淹没在无声的岁月中呢?
尽管对于老城区之后的命运我无法得知,但仍衷心祝福老城区得以进入越来越多人,特别是年轻一代人的视野,得到更多的重视和保护。这个记录了岁月变迁的地方希望能继续见证家乡子孙后代的发展,希望能成为一代又一代的集体记忆。
凝视着这些上了年纪的建筑的变化,突然想起家乡的人不也是如此吗?曾经光着脚满地跑的小孩早已成年,踏上了千里之外的异地。父母一辈的人脸上刻上了皱纹,行动也比平时要缓了些。春节回家,发现父亲的老花眼似乎又严重了。还专门嘱咐我帮忙调整一下手机里的字体大小。母亲变得不爱看电视了,倒是默默盯着手机。一晚,我从房间里出来,发现母亲蜷着背坐在沙发一角,聚精会神地刷手机,自从上一次我离开前教母亲如何逛淘宝后,母亲渐渐依赖上了这巴掌大小的手机。这也是我和她的联系渠道。我离家的这段日子,母亲想必也渴望着手机里能传来我的声音。父亲倒是打开电脑观赏花。客厅静极了。我看见我不在时家里冷清的模样。父母亲的某些习惯也变了,倒是父亲依旧喜欢养花。花在他心里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每天晚饭后他忙着打理阳台上的花花草草,或是抽一根烟,吞云吐雾,静静地注视着眼前的盆栽,这盆自己精心栽培的佳作。
其实,家乡的一切都在变,只是快和慢的差别罢了。照片上记录的几代同堂早已分散成了各自的小家庭,忙着经营各自的人生。春节的年味也淡了些。少了大年三十晚一大伙人一起围桌吃团圆饭,举杯酣畅,少了零点准时又热闹的鞭炮声,少了从新年初一到初四接连不断地走亲访友……
岁月让这座小城逐渐变化,为了追赶上新时代的步伐,小城狠狠又无奈地将旧事物抛在后头。变化始终是好,只是,怀旧的我竟伤感了起来。可能以前的家乡融入了我太多的个人情结吧,我的喜怒哀乐,我的年少时光全部倾注在家乡这座小城。同样,它也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啊。老人们时常念叨着“我小时候它们是怎样……”,而现在,它们是怎样就真的只能在泛黄的老照片里见到了,或是看见它们安静地躺在展览馆里。过去的就真的成了逝去的了。
既祝愿家乡发展又不忍匆匆和过去挥手告别,害怕记忆也一同被丢掉。其实,不只是我,这或许是许多家乡人心中解不开的心结吧。
变化啊请你再慢些,等等老城蹒跚的脚步。变化啊,愿你踏步向前,带给家乡大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