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陈晓卿,还得归功于《舌尖上的中国》,因为他是《舌尖上的中国》的制片人,为了延续舌尖上的那份感动,我寻到了此书。这本书就是关于美食和美食背后的温情故事,是一个美食爱好者十年的饮啜笔记。
陈晓卿以文字为原料,以散文为碗钵,佐以人情故事之盐,把关于食物的独家记忆煎炸蒸煮而成。平民食物也看的人口水四溅时,归根结底直抵人心:吃什么、在哪里吃远不如和谁吃来得重要,人间至味往往酝酿于人与人之间。
的确,从陈晓卿的书中我更加体会到了什么叫“无情即无味”。我们觉得东西好吃,如果只是因为调味带来的味蕾冲击,那么这种好吃可能是非常浮于表面的,我们当下觉得好吃,会和朋友们说一说,发发绝美的图片到朋友圈,可能没过多久就忘记了,像是记忆里的碎片,一阵时间的风,它们就吹散了。但是,食物是可以传递情感,承载记忆的,纵使时光荏苒,世事变迁,心中最初的坚守,都不会以任何外力为转移。
蔡澜曾说“世界上最极致的味道是妈妈的味道。”不错,家的味道应该是世界上最美妙的味道。看似简单的家常菜,却饱含了父母浓浓的爱,当我们享受这些美味的同时请不要忘了父母在厨房忙碌的身影,为了让你吃的开心又可以有足够的营养而绞尽脑汁,只为看到你在餐桌上满足的笑容。不知道有多少人给父母做过菜呢?我在这里有个小小的建议,为父母用心做一顿“大餐”吧,不需要多么高超的厨艺,饱含真情就好,用心用情就好。
另外,从陈晓卿的书中,你总能感受到他心中厚重的乡愁。不管他是在北京、南京还是东京,你问他啊,最好吃的东西到底在哪里。他想半天,犹豫半天,手指最终还是会自动指向老家的方向。以前啊,我以为乡愁离我很远很远,可是当我离开家乡来到陌生的城市读书时,乡愁这种东西很自然的自己出现了。我的很多同学也有这种感觉,最不习惯的就是饮食方面,说想吃家乡的美食了。拿我自己来说,我就特别想念我高三时常吃的馄饨。住校的我们只有星期天早上可以出去买早餐,而馄饨是我们永远的首选。当那碗热腾腾的馄饨放在你的面前,看着提味的油辣子,好看的葱花,一周的坏心情全不见了,什么考试、分数,在这一段时间里消失的无影无踪,只想好好的享受眼前的这份美味。现在吃了很多地方的馄饨,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我也无法清晰的说出那是什么。
难道在一个陌生的城市就没有令人感动的美味了吗?不,当然不是。我觉得美食是你了解一个城市的过去和现在的最直接的方式,你可以感受到美食背后的风土人情。我觉得现在特别快乐的就是每个周末和室友出去吃东西,也许我们之前并不是很了解,但是食物就像一条纽带,将我们牢牢的联系在了一起,可以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同时,我开始留意那些不经意的感动,就像陈晓卿那样,记录下每一个令你动容的瞬间。比如,当你接过热热的煎饼时,摊主会提醒你小心烫;食堂卖小面的阿姨会因为我是常客,送我蟹排和我聊天……因为美食,认识了很多朋友,也发现了很多被忽略的小情意。所以,我们在品尝美味的时候也得带着一颗感恩的心,你会看到另一番风景。
大家可以在空闲时间看看这本书,他的每则故事,都蕴含着道理,最隽永的道理,和我们知道的一样,没有热热浓浓的心灵鸡汤,而是一碗碗清淡小粥,虽不浓烈,却总会让你在不同的故事里找到同样的感动。也许,我们现在会感叹食物变得和原来的有些不一样了,但是,含在食物里的那份情是不会变的。这本书可以赠你一日温暖,一夜好眠。当然我不太建议大家在大晚上看这本书,因为没准你会想来个深夜放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