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内短途旅行归来后如昨文所述,状态不好,晕里巴兮的。到今天稍微好点,但还是没啥劲头,怀疑是不是二yang了。也因为提不起劲,就干脆病假一天,到图书馆淘书去了,误打误撞的淘到了虹影的小说:《K》,用今天一天的时间看完了。当然因为身体抱恙,看完后头晕眼花,结合这书的内容,半天才缓过来。
提起虹影,个人觉得她在大陆女作家群中有点憋屈:她的书,销量都很不错,代表作一版再版;但国内的各类写作类奖项,肯定是不会有她的。但她在港台和国外的知名度,可排在国内女作家之首,各种文学类奖项几乎拿遍,就差诺贝尔了。其实她的作品我读过几部,代表作《饥饿的女儿》、《上海王》、《好儿女花》,还有这部《K》。老实说,虹影的文笔很好,讲故事能力一流,我也没觉得她作品里面有展示中国luohou、yumei的一面,只是她文字确实相对大胆,有点实验性小说的味道,但我看来都还好了,还是在适量的把控自身的情绪。至于为什么国内各类奖项没她的份,就不点破说破了,我看来虹影还是一位优秀的女作家。
说回今天看完的这部《K》,这部小说当年因为影射名人嫌疑,被告上法院闹得沸沸扬扬,还被某法院判决禁止以《K》的名字出版。虹影不得已把书名修改为《英国情人》,后来经过几次修改之后,又更名为《K-英国情人》。总之,这本书内容与文字以外的过节太多,版本也多,让人有点分不清东南西北了。
这书影射的名人是解放前三十年代著名女才子凌叔华,和她丈夫陈西滢,还有当时在武汉大学任教的英国著名文学评论家朱利安.贝尔之间的sanjiao故事。这个事件,只要稍微了解现代文学史的友友们,估计多多少少都知道点。虹影就以这个历史事件,虚虚实实的创作出了《K》,主角是朱利安.贝尔,小说中用了真名,里面的各色人物有真名有假名,几乎都对得上当时的名人。加之《K》面有不少在当时看来比较露骨的那个描述,所以当年被“可能”影射到的名人的后人们告上法庭,也是情理之中。
现在我这岁数来看这本小说,觉得那些比较露骨的描述都不算事了,只是确实似乎不太适合青少年看。但是这本书我还是觉得是优秀的,虹影通过一些细节描写和心理叙述的递进,确实揭示了一些人性的东西。我判断一部小说的优秀,是以是否揭露、思考了一些人性和社会性为标准,《K》我觉得是达到要求的。
其实,虹影在这部书里,已经这本她自己的这部小说,通过女主人公的口吻,做出了定论。我读完全书后,对虹影的这段话深表赞同,在这里复制如下:
他(朱利安.贝尔)实际上摆脱不了种族主义,不过比其他西方人更不了解自己而已。他的灵魂深处藏着对中国人的轻视,哪怕对方是他最心爱的女人。在闵和郑(小说中夫妻)面前,他的决断绝情,说到底,还是西方人的傲慢。
由此可见:虹影是很清醒的,其他评价和争论都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