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故宫里有很多宫殿楼阁,但只有清宁宫的后面有一筒烟囱。
关于这个烟囱有很多讲究,其中最令人不可思议的地方,就是它的节数与大清王朝气数的巧合。
这个烟囱是垒一节缩一节,一共有11节,而在第11节上面还砌了三块砖。对此,有一段有趣的传说:皇太极在扩建沈阳故宫时,就预见了大清帝国的兴衰时限,以这个烟囱作为昭示。如果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算起,到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共经历了十二个皇帝,但溥仪只当了三年皇上,清朝就被推翻了。烟囱一节代表一位皇帝,那么就是11位皇帝加上末代皇帝在位3年。
整个故宫只修建了这一个大烟囱,不仅如此,皇太极还让人在八门八关贴出告示,盛京城里任何烟囱都不能高出清宁宫的烟囱,这叫做:“大清的江山,一统(筒)天下!”
以上传说,当然是后人根据史实附会而来的,不过这种巧合如此严丝合缝,也蛮神奇的。
除了这个传说,这个烟囱还有特别之处。
到过东北的朋友都知道,这里的民居烟囱大部分都是与房屋一侧墙壁合为一体的,烟囱的顶部从房盖伸出。而清宁宫的这个烟囱,却与房屋离开一段,烟道从地下通过。那么,烟囱为什么要这样建造呢?
清宁宫后的这种烟囱,是典型的具有满族特色的“跨海烟囱”。所谓“跨海”,就是离开房屋一段距离的意思。
满族起源于长白山,并以长白山为依托而崛起。满族早期在山区居住时,烟囱是就地取材,他们用被虫子蛀空的大树树干做成,外边用藤条捆缚,涂抹黄泥,以防熏烧和风雨侵蚀。《满洲源流考》一书中这样记载:“截中空之木,刳使直达,树之檐外,引出炕烟,覆荆筐其上,以护雨雪,而旁窍仍通。”
满族的烟囱之所以建在离开房屋一段距离,主要用于防火。满族在山区的民居,其墙壁多以木架为骨,草泥夯成,如在墙内掏烟道,易引起内燃。另屋顶是以茅草铺盖,如烟道在其上,冒出的火星一旦落在草上极易失火。
满族进入平原居住区后,住房仍沿用这种烟囱,只不过改用土坯和砖砌筑。
清宁宫的烟囱也是皇宫采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宁宫作为进行萨满祭祀的场所以及举办皇家家宴的地方,要求内部空间较大,东北的冬天特别寒冷,那么如何解决采暖问题呢?
当时的故宫设计师,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房屋建成“口袋房”样式,也就是清宁宫五间房的屋门,不是开在正中一间,而是开在东侧第二间。西侧四间连通,作为活动场所,而皇太极和皇后寝居的东暖阁面积仅为40多平方米。寝室面积相对较小可以有效防止热量损失。整个建筑对外只开一道门,这都是为了保暖。
二是把宫内地下挖空,形成地沟,再铺上方砖,这就叫“火地”。
三是卧室筑有南、北、西三面构成的“匚”型火炕,俗称“万字炕”。炕用土草坯搭成,上抹泥,以防骤凉骤热,保持恒温。“万字炕”南北两面炕较宽,供人起居坐卧,俗称“对面炕”,而侧炕比较狭窄,实际上是起到火道作用,相当于现在的暖气管道。
四是烟囱下面设有回风坑,使倒流入烟囱的冷空气可以扎到坑内形成漩流,防止排烟不畅;另外在外墙还设有挡风板,在停止烧火后可以封闭通道,阻挡冷空气进来。
“口袋房,万字炕,烟卤出在地面上”,是对满族民居形象、生动、准确的概括,也是沈阳故宫后妃居室建筑形式的独特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