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写读后感了。就算看过书,也就是看过了,都没有想写的冲动。也是因为总觉得写读后感更像是在学生时代给老师的交差,没有心意。然而,昨夜看过这篇小说后就一直睡不着,一直想是不是该提笔写一写读后感。
买这本书,是因为知道苏有朋拍了这部电影,是因为电子书只看了一半就看了电影,是因为觉得电影并没有将小说拍得透彻,是因为想在纸质书里看到小说的结局。于是,我就买了东野圭吾的比较畅销的几本书。第一本,读的就是这本。
小说的外包装真的挺简单。灰绿色的外皮,竖着写着“东野圭吾 嫌疑人X的献身”几个字。里面更是没有简介、没有前言、没有推荐,没有目录,甚至连每一章也都没有名字。可能越是高手,越不需要多余的包装,喜欢简单纯粹。
小说的一开始,就在写石神早上走路上班的情形,他先后看到了“白发男”“罐男”“技师”“牵狗的老妇”。如果你只简单地把它当作每篇文章开头的“环境描写”,只单纯地以为是作者还未进入状态,那么你就错了,从这里开始已经是伏笔,对以后故事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我看来,小说的基调是平实的,就如同石神这个人最初给人的印象。他长相一般,话不多,面部很少有表情,总是低着头,也不在意穿着打扮。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在知道邻居靖子一家面临困境的时候愿意出手帮忙,用自己敏捷的逻辑思维能力帮她们解决这“杀了人”的困境。
而看似措辞朴实的悬疑小说,却在一开头就写出来靖子与女儿美里杀人的全部过程。就好像悬疑早就有了结论,就好像事情未开端就已知结果。可是,这正是它的绝妙之处,它会吸引你慢慢看下去,慢慢探寻作者的用意。
尸体的出现,警方的怀疑,都把焦点聚集到了靖子母女身上。警方推理出来的案发时间是三月十日晚上,而且针对这个时间询问她们的不在场证明。她们按照石神之前的提示一一作答,没有迟疑。似乎无懈可击,但是电影院的不在场证明又不能完全确认。警方觉得有疑点,但又不能证实,似乎进入瓶颈。其实,作者将伏笔已经一一插入到整个故事当中,看似不大起眼,却又有着重要的作用。
汤川学的出现,有些出乎石神的意料,但他并不是太在意。他知道事情在沿着他推理的那样发展。他尽可能地去推演靖子她们会面临的情况,他尽可能地去小心翼翼地处理现在发生的事情。
后面的叙述,更多的是警察的怀疑与调查,靖子的感情发展走向以及两大高手在学术等方面的讨论。汤川学与石神两个人提出了P ≠ NP 这个题目。它被多次应用到小说里,每一次都有新的解释,这个新的解释也引导了后续事情的发展。
第一次P ≠ NP ,是“对于数学问题,自己想出答案和确认别人的答案是否正确,哪一个更简单,或者困难到何种程度”。这是他们俩多年后的第一次相见,是汤川拿给石神一个反证,让他看看是否正确。虽然这是学术上的一种讨论,但我觉得作者就是在以数学问题为例向大家讲述探寻两种答案的不同路径,为最后二人的对决埋下了另一伏笔。一个只需心无旁骛的勇往直前就会发现从未发掘的宝藏,一个是需要沿着别人开掘的道路前行,若路线错误,也只能找到假宝藏。
第二次P ≠ NP, 是“拟一个别人无法解答的问题和解开那个问题,何者更困难”。这是他们俩的第二次见面时汤川问出来的。汤川已经察觉到石神可能与那个命案有关,特地与石神一起去了小吃店。拟问题的是石神,而想要解答的是汤川。
第三次P ≠ NP,同第一次一样,是“自己想出答案和确认别人的答案是否正确,何者较容易”。只是,这次是石神去问汤川的。石神说,“你一定会先自己解答,再听别人的答案”。石神知道汤川已经看穿了一切,他知道该他做的时候已经到了——他没有等汤川去揭晓答案,就给了警方一个答案,给了汤川一个措手不及。
第四次P ≠ NP,是汤川与警察草薙探讨案情时谈到的上面第三次出现的问题。汤川明了石神为什么去自首、去供述内容。看似正确无误的解答,是需要警察去全力以赴地判断他给的答案是否正确。不是按照他给的证明方法走,而是探寻有没有别的答案。如果别无可能,才能断言,那是唯一标准的答案。
P ≠ NP,不断被提出,不断被解答,正是两大高手过招的过程。看似汤川赢了,因为他洞悉了石神的逻辑。但,我更愿意相信是石神赢了。因为,石神给了完美的答案,无懈可击。就算汤川把真相告诉警察,他们也查不出那另一个死者的身份。就算能查得出,也要花上庞大的人力和时间。到那时候,早就已经结案了。
是的,最后的真相是石神谋杀了另一个人,就是在开头就出现的那个无辜的“技师”。看到这里,其实一切都已经清晰起来,伏笔也一一显现。汤川与石神的第二次见面,又路过那个桥,就是没有看到“技师”。还有现场的自行车、烧掉的指纹、未烧完的衣服、上一个车站、作案工具、出勤表,后来的电话、照片、纸条,甚至是作案时间。每一点、每一步,都是经过深刻的逻辑思考出来的,真的是无懈可击。这就是“绝好的诡计”。
然而,这所有的诡计,都是因为那“至为纯粹的爱情”。连警察草薙都会追问“这世上有哪个人,会心甘情愿替人顶下杀人之罪?靖子对石神来说,既非家人也非妻子,甚至连情人都算不上。纵使有意袒护或真的曾协助抹去罪证,但到了掩护不了的时候自然会死心,人性本来就是这样。”“为掩饰花冈靖子杀人,去杀另一个人,天底下哪有这么夸张的事?”可石神去做了,而且义无反顾地去做了。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有时会想为什么呢?为什么一定要去杀另一个人?为什么要透露出被害人的信息?为什么要将这火引向靖子母女……一般人的话,不就是想帮忙掩饰过去,最好查不到被害人的身份,也不用让靖子她们遭受到警察的质问。至少我这么认为。原来,那是因为不够爱。因为那样并不是长久之计,尸体的身份早晚都会被查出,警察也一定会找上靖子。到时候,她们母女俩不一定能扛到底。
所以,石神要的是一个稳妥的长久之计,要的是她们以后永远不会再被打扰。所以,他决定要杀另一个人,只有这样她们的不在场证明才是真的,警察查的越深入,她们的嫌疑也就越轻,本来那尸体就不是她前夫,也不是她杀的。所以,他给警察们一个套路,让他们怎么也跳不出这套路,却也没有其他证据。也是这样,让石神的决心无法动摇——万一被识破真相,他就去顶罪。就算他有多怕,有多担心,不管如何被追问,不管如何被侦查,他也不会动摇。因为他就是杀人凶手,就是坐牢也理所当然。
所有的一切都是为靖子着想,而从未想过自己,才是石神的“纯粹的爱情”。
“工藤邦命先生是个诚实可靠的人。和他结婚,你和美里获得幸福的几率较高。把我完全忘记,不要有任何负罪感。如果你过得不幸福,我所做的一切才是徒劳。” 这是石神留给靖子的最后一个纸条。前面有多少的文字,是误导读者,让读者误以为石神真的是吃醋了,真的是妒忌了,真的是要发狂了。甚至连靖子也这样想过,想过可能再也逃脱不了石神的掌控了。直到这最后一刻,她才真正的明白,石神他从没有想过占有,也从没有想过以此来要挟,更从来也没有想过得到。他只有付出,只想让她们幸福。他也不是顶罪,而是报恩。“有时候,一个人只要好好活着,就足以拯救某人”——这才是他真正的心声!这才能称为“至为纯粹的爱情”!
妥妥地被大师的文字震撼。久久不能回神。这样的深情,这样的爱情,谁不渴望?谁不想要?可是又有谁真的能得到?
但是,真的不喜欢最后那节,汤川将真相告诉了靖子。尽管她杀害了前夫,可也是被生活所迫。我真心觉得她该得到幸福的,毕竟石神的一切都是为了她幸福。汤川还是太残忍,他真的应该尊重石神的选择,让真相永远埋没。
只是,这才更有冲突感,而后面石神的咆哮、痛哭才更让人动容。也许这样才符合侦探的理论——只要犯罪,就要绳之以法。可能,情与法之间,法不容情吧。
其实,靖子最初的决定,是不去自首的。虽然她知道“隐瞒真相何其痛哭。就算抓住了幸福,也不会有幸福的真正感受。只会终生抱着自责,终生得不到片刻安宁。”但她此时觉得“忍受这种煎熬,也算是一种赎罪。”其实,我是赞赏她这样的举动的,因为这样也是对石神的一种成全,成全他的诡计,成全他的爱,成全他“心如明镜不带丝毫阴霾”。可是,一通电话改变了她的决定,她的女儿在学校割腕。可是,文中没有交代为什么她会割腕,为什么靖子会临时变卦。我猜,因为她女儿知道石神要自首,所以才割腕?可是,又不对,当时他自首时,女儿就知道啊,还接受了警察的调查询问,那时候她没有表现异常呢。这是个悬念。要是谁能告诉我他的想法就好了。
东野圭吾称:“这是我所能想到至为纯粹的爱情,绝好的诡计。”——果不其然!
P.S.:要说文中有没有漏洞,确实也有一个。靖子与前夫在某个咖啡馆里约谈过。警察竟然没有查出来。后续也没有再写这一点是怎么隐藏的。如果查到的话,靖子的嫌疑也就大了,作案时间应该也能追述到三月九日了吧。文中一直提三月十日,看到结局就能猜到真的案发时间是三月九日——尽管这个时间文中几乎没有说过。
4月24日完文
4月25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