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看完了,揉揉发酸发涩的双眼,一看表已是半夜三点多,我每晚雷打不动九点半关灯睡觉的好习惯,被«只有医生知道»这本书打破了。
接着一发不可收拾,以两天一本的速度相继读完«只有医生知道»2和3,创下一周内读完三本书的新纪录。
1
这是一套故事书,又是一套妇产科学基础读物。
故事简单却又惊心动魄:腹痛的小妍遇上新手医生,初步怀疑是宫外孕,可患者却不能接受怀孕的诊断,幸好医生事前进行了血常规检查,查明了血型;做了B超检查,查明了孕囊具体位置;为患者建立了静脉通道,为宫外孕大出血的小妍赢得了抢救时间,这才把一个年轻的生命从死亡的边缘拉回。
这就是«只有医生知道»1,2,3作者的写作风格,有患者的故事,有医生的故事,有护士的故事,还有作者自己的故事,一个个独立成篇,语言诙谐幽默,读来饶有趣味。
更重要的是,作者将枯燥的医学知识,溶在故事之中,比如宫外孕的自查:育龄妇女停经,腹痛,阴道出血,只要看过这套书的读者很容易做出判断,要知道,大部分的妇科疾病是可以通过预防而避免的。
或许可以这么说,女人的生和死之间只差一套«只有医生知道»。
无论是女人,还是关心母亲,妻子,女儿的男人,这套书都值得一读。
2
这是一套教你如何看病的书。
首先,找谁看。有的人慕知名教授之名,不远千里,求医问病,要知道医学本身是实践科学,知名度高,文章写得好,并不代表手术做的好,有的知名教授都是研究生们做好了其他一切,自己剪彩式的那么一下而已。
作者诙谐的建议:如果真有那个关系找知名教授,倒不不如看这个医院的医生找谁看,自己也找谁看准没错。
其次,怎样才算病。结婚才一年,费尽千辛万苦挂上不孕不育症专家号,医生看都没看就把你打发了,为什么呢?这套书告诉你,这些"病"不是病,没到看的程度呢?
看医生,说什么?性生活史,流产史说一半留一半,难言之隐不说,行吗?这套书告诉你,不行,每一段病史都影响着医生的临床诊断,对医生隐瞒病史,吃苦的是你自己。
本来就痛,医生不仅不止痛,反而在痛点按来压去,是不是在心里头问候医生的祖宗十八代?错!疼痛是疾病给你的信号,还没有确诊,就把信号给灭了,仇人也不过如此吧!
换个医院看,要带什么?去上级医院看病,光人去行吗?No !所有的病案资料包括入院诊断手术记录出院记录病理报告,最好统统带好,必要时还要带病变组织切片,否则,你就奔波吧!
看病,自己不去行不行?
不行,不行,不行,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医生看病,望闻问切,一个环节都不能少,电话看病,微信看病……然后就给你确诊,开药。
你遇到的不是专家,是砖家,砖头的砖,能砸死人的那种砖。
书中这样的忠告数不胜数,有终身不生病的人吗?你会看病吗?这套书是你和医生的桥梁,连接着你的健康。
3
这是一套拨开医学迷雾的书。
人类在探索科学的道路上,从未止步,医学的探索亦是如此,正因为医学具有诸多不可知性,而患者又有诸多个体差异,故而所有的诊疗方案都是在当时医疗发展水平上,做出的最佳选择。
人类攻克疾病的速度,始终落后疾病病发的速度,如果医生能包治百病,为何有那么多医生死于疾病呢?
在当前的医疗技术水平下,如何做一个合格的患者或者患者家属,在这套书里亦有详细的探讨。
4
这是一本北漂成长的励志书。
作者从实习医生,到住院医生,到主任医生,几乎妇产科的每一个岗位都呆过,一线的实践让她急速成长;边工边学,读完博士后,解决了爱人的进京指标;之后赴澳门交流,站在管理者的高度,对不同制度下医疗体制进行反思。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作者更加注重人文关怀,不仅注重对患者的身体治愈,还注重对患者的心灵治愈,值得各行各业的我们学习践行。
开卷有益,有关疾病预防,治疗的知识,不能只有医生知道,每个人都应该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