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次看了教育观察类综艺《不要小看我》中,一个孩子晚上背诵课文,重复很多遍还没有背下来。已经到半夜,又背错,妈妈受不了,情绪失控,抬手给自己一巴掌,孩子被吓坏,瞬间表情变得很惊恐。
妈妈用自扇耳光的方式,让孩子感到内疚。
《小欢喜》中的宋倩总是和女儿强调:
“从小到大都是妈妈一个人带你,我白天要上课,晚上要备课,还要起早贪黑给你买菜做饭,照顾你的起居,我容易吗?”
妈妈的话让英子产生了极大的内疚感,她一直忽略和压抑自己的感受。
久而久之,最后不堪重负,崩溃地对妈妈说:
“我就是想要逃离你。我知道你不容易,我配不上您给我的爱!对不起,是我没有做好你们的女儿,是我没有变成你们心里想要的样子。”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自己身上。
记得我女儿初中时候,我们也是对她要求很高,她成绩一向很优异,有次我跟一个朋友聊天说“我女儿如果考不上重点高中,我无法想象,也不可能接受。”
女儿在旁听到了,说,“妈妈,你说你很爱我,也为我做了很多,你究竟是爱我还是爱我的成绩,你说这些话很可怕,我希望不是你女儿。”
我觉察到自己的做法有问题,反思自己究竟是爱孩子还是爱她的成绩?决定去学心理学,报考了心理咨询师。
通过学习,知道了这种内疚式教育,是一种父母对孩子的隐性攻击。
这种隐性攻击,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对应的概念——愧疚诱导,指关系中通过让对方感受到内疚,使对方服从自己的意愿。
而在所有的各种关系中,亲子之间的愧疚诱导最容易起效。因为孩子最渴望得到父母的爱,也最害怕失去父母的爱。而不少父母,或多或少都曾对孩子进行过愧疚诱导。
有些父母觉得,内疚感可能是让孩子向上的动力;但对孩子来说,内疚感可能是他们难以承受的重负。
而且这种影响,甚至有可能延续到他成年之后的人生。
看到有说:“每当我花钱买点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会想起我妈省吃俭用把钱都花在了我和我弟弟身上,没怎么为自己花过钱。就觉得自己这样很不应该,觉得很内疚、很负罪。”
我女儿有时也会说:“我读书让你们花了很多钱,你们自己都舍不得花钱,感觉自己很对不起父母。”
每当女儿向我们表示歉意的时候,我就想到过往对她的那种教育,在她心底留下的印痕。
当“内疚感”成为孩子人生的底色,她将很难感受到心安理得的快乐,甚至被压得喘不过气。
正如心理学家张怡筠博士曾说:“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觉得我值得,最差的教育是让孩子觉得我不配。”
父母和孩子,是彼此相互成就的。父母不是所谓的理想型父母,孩子也可能不是所谓的完美型孩子。
但愿我们和孩子,都能相互理解和成就,拥抱真正的爱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