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孩子既要温柔又要讲原则,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要非常注重你的批评引发的“内疚”和“羞愧”这两种情绪。感到内疚的孩子会去弥补错误,而感到羞愧的孩子会极力掩饰和否定错误,并且不愿意承担后果。
如果你想让孩子在每一次犯错中,通过自我反省来变得更好,那你要做的就是用所有的教育行为引导内疚感,而不是引发羞愧感。如果每次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你都喜欢用定性、贴标签的方式去刺激他们,比如说:“你这个小骗子,又骗妈妈。”或者“又迟到了,你怎么像个‘老油条'一样!”孩子听到这样的话,只有一个结果,就是说:“没有!不是我!你才是!”他们不会做任何改变。
引导内疚有两个方法:
1.让错误结果自然地引发孩子的内疚感。
比如说孩子把家里的盘子打碎了,很多幼儿都会有自己去把盘子拼好的倾向。儿童的道德是高于成人的,所以,即使你不批评,他们也会很自觉的。
2.通过父母的面部表情,去引发孩子的同理心。
比如说,孩子用手重重地打到了妈妈的脸,妈妈马上做出很痛苦的样子,并且说“妈妈好痛啊!”这时候,2岁以上的宝宝就会很快地用手来抚摸妈妈的脸,好像这种痛就是在他们自己身上一样。当然,也并不是每一次孩子都可以感受到别人的痛苦,需要你抓住机会,等他哪一次摔跤或者弄疼自己的时候,就可以跟他说:“宝宝,你很痛吧!上次你打妈妈的时候也有这么痛哦,以后不能再打妈妈啦!”这样一说,就把孩子自己身上的痛和妈妈上次的痛联系在一起了。孩子从此明白了,原来打人是会让人这么难受的,你的这一次同理心教育也就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