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人问我这样一个问题:
老师,医生诊断我为焦虑症和抑郁症,我的家庭关系也很紧张,和婆婆孩子都相处不好,这又加重了我的病情,请问我该怎么办?
看到她的问题,我给了她一个建议:
吃药加心理咨询
对方很快给我回复了一句:
我一直吃药,可是效果并不如我期待的那么好,我想做心理咨询,可是太贵了,咨询费用便宜的咨询师我又放心不过,怎么办?
看了她的话,我什么话都不想说,就只能呵呵了。因为这样的求助者太多了。
前段时间,我的一位求助者问我:老师,我该怎样打破家族的魔咒呢?我的母亲总是把我拉到她与父亲的争吵中,搞得我很分裂。
于是我跟她解释了家庭中的亲子三角关系,在这三个角中,分别代表着三个角色:施害者,受害者和拯救者。就她的家庭而言,很明显,在妈妈看来,爸爸是施害者,妈妈是受害者,而她期待着女儿成为拯救者。如果女儿不去拯救妈妈,妈妈就会暴怒。
她表示很认可。
当有一天,她再一次遭遇了母亲的情感绑架,哭着来咨询的时候,我问:既然意识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为什么不突破呢?让自己离开拯救者的角色,离开父母的冲突。
当她听到这些话的时候,马上回复我:我不想待在这个角色,可是我能怎么办,妈妈会生很大的气,我没有办法的。
她们是要表达一个意思:
我想去做一件事情,可是会有各种各样的困难,无法完成,我能怎么办?
就好像很多人都会有的感受一样:我想要好好看书,可是一看书就想睡觉,怎么办?
这看起来是矛盾的,我们真正的想法到底是想读书还是不想读书呢?
心理学是一门后预言学科,是通过行为来推断一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的。当意识与行为发生矛盾的时候,行为才是潜意识的体现,才是你真实的表达。
比如,你想看书,可是一看书就睡觉,哪个才是你真正的想法呢?行为。你睡觉的行为已经暴露出你的潜意识:你是不想看书的。
而我的那位求助者,在知道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出了问题时,还是让自己处在这个角色上,那么也只有一种解释:她愿意充当拯救者的角色。那些所有的意识上的不愿意,只是在自我隐藏与欺骗而已。至于她为什么愿意出充当这个角色,或者说,在充当这个角色中她得到了什么奖赏,这可能是我们下一步需要讨论的问题。
那位问要不要找心理医生的朋友,也是这个样子的。你的意识觉得应该找医生看一下,可是却又觉得太难,于是放弃。这也就是说,你的潜意识根本就不想找医生。
我不再回复她的问题,因为我都知道她的问题在哪里,而我更愿意的解释是,或许现在对她而言,还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
面对身边这样的朋友,有位老师是这样解释的:有的人,就是想要打扮成受害者而已,让你不断在拯救他的路上受挫,以此来体现自己的能力。
我觉得很有道理。和觉得做事情有各种困难的人在一起,你得到的,往往只是沮丧,因为你的一切可行的方案都会被他否决,而他自己也找不到一个好的办法,他只是在等着你拯救他,然后告诉你,你拯救不了我的。
幸好,我不想拯救任何人,也知道自己拯救不了任何人。
所以,别妄想我会拯救你,因为我很容易识别出你的妄想,早早走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