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孝是怎么炼成的?
人们通常会通过四种病态的方式来维持人际关系:权力的游戏、依赖的游戏、迎合的游戏和性感的游戏。
而“愚孝”者经常使用的,是第三种病态的方式——迎合的游戏。
“迎合的游戏”:我为你做了这么多,你必须爱我,你要是不爱我,你就是坏蛋。
他们的付出,是伴有条件的,甚至带着威胁的意味,只是往往他们自己没有意识到而已。他们会再自己付出后,加上一句,这没什么,你不需要回报。但实际上,他们的内心深处,对你的反馈极度重视,甚至到了渴求的地步。
书里面就举了一个例子。一位中年单身母亲,有两个十多岁的孩子,她每天都要开车接送孩子上学和放学,当孩子坐上车之后,她一定会提醒两个儿子锁好车门,然而,孩子们却发现,他们试图去锁车门的时候,车门已经关好。
这位妈妈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心理学家卡什丹解释是,这是一种迎合者的经典行为模式。她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希望孩子们发现,妈妈已经做了奉献。
而孩子们会怎么想了?孩子们会不由自主地产生歉疚感,而这种歉疚感,将会成为孩子们“愚孝”的源头。
迎合者的武器是内疚。但是,有时候孩子通过迎合父母希望获得父母的爱,收获的却是无休止的索取。
说到“愚孝”就会想起《欢乐颂》的樊胜美。她独自一人,在上海这个大城市打拼,与人合租房子生活拮据的情况下,还不间断接济家里,替哥哥买房、还债,她父母,尤其是母亲,不仅不体恤女儿,还变本加厉,对其过分索取。
电视剧里,了解了樊胜美的家庭,则不难理解她择偶更务实、工作追求安全地带的处事作风。
她的父母爱哥哥甚于爱她,在家不被关爱的女儿,为得到父母的爱,常常更乖更懂事更知道迎合父母的需要,越是得不到,越迎合,最后变成只奉献不索取的迎合者,因为他们担心,一旦开始索取就会令关系疏远甚至断裂。
愚孝的背后,是不甘心与安全感缺失。当人们把迎合游戏带到人生的每一个角落,他们就会祭出自己的法宝——奉献。
这一份奉献,要么让对方喘不过气,要么纵容对方视而不见。受伤的,最终还是那个自卑又怯懦的自己。
李安在一次采访中说过:“因为这是一个过时的观念,只要他爱我就够了”。
高级的父母,从不会用报恩来绑架孩子,让孩子来听自己的话,走自己指的路。
而是,应该看到他是一个全新的、有个性的生命。他需要在自己的江湖中闯荡、受伤、成长。
奉献的结局,是被忽略。良好的家庭关系,是互相尊重、乐于表达、不会无故迁就、能够看见对方。
我们要想打破这种“迎合者”心态,最重要的是勇敢地做自己。只有我们自己内心自信、认为自己值得被爱,那么一切就都是最好的安排。
回忆小时候,父母奶奶对自己说得最多的话,努力学习,长大挣了钱了要供(养)他们。其实,每个阶段可能说法有不同。那个年代没有养老保险,如果自己没有什么积蓄,子女不管是很惨的。但是,现在来看,如果我们这一代到老年阶段,经济方面应该不会再担心子女不管不理。或许更多的期盼是子女有成,在想念的时候打个电话,回来看看。但如果还是老观念,我就要和子女住一起,看着他,照看他,让他永远都长不大,这样的思想应该改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