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是一种促进生长的途径,所谓教学相长,在教的过程当中让学生有所生长,让老师有所生长,我们凭什么说他成长了,就要通过评价来判断,而这种评价我始终认为它必须是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的。不过,在今天这样的教育生态当中,谈课堂教学观察和评价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情,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中小学教育虽然说有这样那样评价的标准或者评价的体系,但在各级教育主管部们与社会舆论、社会大众甚至使我们这些中小学教师内心其实往往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考试成绩。从考试的角度来看,也往往是用一个标准答案,或者说统一答案来衡量所有学生的。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要谈课堂观察与评价?因为无论你在意不在意,评价总会发生,无非是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单一的还是多元的,或者是专项的还是综合的,显性的还是隐性的……可以说做教师的时时刻刻都处在被评价中,我们要解决的是如何看待评价以及如何评价的问题。
课堂观察与评价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教学,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从学的角度看,我们只有通过全面而有效的观察才有可能较为准确地诊断学生的优势与不足,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的优势,不同的学生在能力、智力等方面有不同的不足,但他们各自的优势与不足究竟在哪里,没有长期、全面的观察,没有一定的数据的统计分析,恐怕是不能得出相对靠谱的结论(评价)的,单凭感觉得出的结论(评价)恐怕难以为学生提高学业水平提供有效的、具有针对性的帮助,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对学情的判断往往是主观的,是没有依据的,是跟着感觉走的,所以我们的教学往往吃力不讨好。
从教师的角度看,我们常常埋怨学生学业进步太慢,但是我们很少去审视自己的的教学组织是否偏离了学生的优势与不足。如果师对学生的学情判断不准确,那么教师所选择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所确定的教学策略就有可能是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匹配的,这样的不匹配必然会影响预期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要改善教学,使自己的教学尽可能与学生的具体情况相匹配,就要有意识地在自己的课堂上尽可能全面地系统地观察每一个孩子的行为表现,更要尽可能地邀请同行走进课堂从不同的侧面和视角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努力发现不同的孩子身上不同的优势与不足,以求学情判断靠谱一点?
约翰·斯图尔特·密尔在《自由论》中说:“一个人能够对某个问题有所知的唯一办法是听不同的人对这个问题所提出的不同意见,了解具有不同思维特点的人是如何使用不同的方法来探究这个问题的。所有有智慧的人都是通过这种途径获得其智慧的,人的智力的本质决定了只有这种方法才能使人变得聪明起来。”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人跟人是不一样的,人的智能结构的差异决定了人对同样的问题的认识的不一样。作为从事教育和教学的专业人士来讲,如果没有这样的认识,那么就有可能拘泥于唯一的标准,这样的评价就有可能是单一的,不全面的,甚至是有失公允的。
问题是我们的听课评课,观课议课往往拘泥于老师的教学的技巧,拘泥于学生的表现,拘泥于教案的设计,拘泥于教师的教态,拘泥于学生的个别行为表征,很少全面而系统地观察教与学双方一直以来的行为习惯,进而探寻这习惯自然的行为方式背后隐含的某些影响和制约教与学的质量的关键因素,这恐怕也是为什么学校搞了那么多的听课评课,观课议课活动却收效甚微的原因吧?
教育教学难就难在它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它区别于其他工作的最大特点是,人的复杂性与可变性是其他任何工作面对的对象无法可比的。教师工作的关键是调动学生的激情,触发学生的动力,要达成这个目标,就要想方设法弄清楚他们究竟想要什么,他们现在在干什么。现今中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做教师的几乎不了解学生究竟喜欢什么,想要什么,管理者更不了解教师想要什么。这就是我为什么倡导课堂观察要使用一定的观察量表的原因之一。评价必须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观察到的东西是否靠谱则必须通过现象与数据结合的分析得出。简单一句就是,靠谱的教学观察与评价才可能对改善教学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