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书房里,面对书架上那些亲切的书,回顾伴随阅读的成长历程——逝者如斯夫——在生命中,在教育的生命中,书籍和时光构成了浩浩汤汤的长河,奔流向前。
不知是爱读书让我选择了成为语文教师,还是成为语文教师后更认识到读书的可贵。从教二十载,我愈发认为语文老师就应该是给孩子埋下阅读种子的人。
青春时读过的书,好似长河的细小源头,年近不惑,很庆幸自己青春岁月里读到一些好书。青春作伴好读书,青春作伴读好书。我那个年代是这样,现在的年代更应该是这样。把阅读的时钟倒转回十四岁,那时的我是不是就有了走上讲台,成为一名语文老师的初心?
打开我文学视野的一套书是钱理群先生主编的《20世纪中国文学名作——中学生导读本》。这套书由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分为小说卷、散文卷、诗歌卷和戏剧卷,这套书也是后来钱先生编的《中学生新语文读本》的雏形。我最早买的是散文卷3本,在里面第一次读到了鸳鸯蝴蝶派作家周瘦鹃的《杜鹃枝上杜鹃啼》,觉得文字精巧,颇为有趣;同时读到了汪曾祺的《跑警报》和《金岳霖先生》,让我发现世上还有汪曾祺这么一位作家,语言里充满了机智与俏皮;还读到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为作者的哲思所折服,同时也为作者的经历哀叹。
读完三本散文卷,意犹未尽,继续买来小说卷阅读。记得那时囊中羞涩,四本小说卷是分三次买下的。在小说卷里,我又与汪曾祺相遇,读他的《受戒》,一时沉迷在江南水乡的凄迷与和美中。读了沈从文的《边城》,感觉相似,只是江南换成了湘西,当时并不清楚两人的师承关系。当然,也接触到了许多风格不同的作家,例如阿城的《棋王》,让我感慨那段岁月的艰难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与绵长。
初中三年,我买齐了这一套书,算是跟着钱先生对20世纪的中国文学来了一次简约而不简单的巡礼。从朱自清的散文读到毕淑敏的散文;从鲁迅的小说读到余华的小说;从胡适的诗歌读到海子的诗歌;从曹禺的戏剧读到魏明伦的戏剧。这种阅读经历对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一个内地四线城市的少年来说是可贵的,青春期的阅读,会成为一个人的人生底色;一位语文教师年轻时读过什么书,教书后往往就会把这些书推荐给自己的学生。一位语文教师的阅读视野,往往就是学生的阅读视野。上个暑假给新入职的语文老师做培训,课间一位新老师着急地和我说:“老师,我自己都没读过什么书,怎么引导学生读书啊?”她的焦虑也是我的忧虑——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如果缺失了扎实而广泛的阅读,站上讲台的底气就不足。而我的教学底气,除了青春期的阅读,更有大学时在老师指导下的专业训练。
很亲幸大学时遇到郑国民教授教了我一学期学科教学论,虽然只是短短一学期,但他已经带着我窥探到了语文教学的门径。
那时,郑国民教授正在进行民国国文教材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后来精选出来的课文汇编成了《民国经典国文课》。
郑国民教授整个学期的安排分为研读课文备课、听真实授课(视频)评课和模拟试讲考核三个部分,他选取了《落花生》、《从百草园到三位书屋》、《故都的秋》三篇课文,三篇都是散文,又跨越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有代表性又有针对性。郑国民教授带着我们走完备课、听课、上课整个过程,现在想来,依旧受益匪浅。
在听真实授课评课这个环节,郑国民教授鼓励大家说自己的想法,“不要认为我给你们看的课例一定就完美无瑕,有时教书久了,就会有条条框框,就会走不出去,你们要知道,一位语文老师,最重要的能力就是文本的解读的能力,好的课堂一定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课堂。”
郑国民教授对于课文的理解,对于课堂的理解,对于语文的理解,为我的教学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石,《民国经典国文课》里的那些老课文,有的依旧在现在的教材里,而我能常教常新,真可谓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毕业后,来到深圳市宝安区教书,遇到了区教研员倪岗老师,他是我教育生涯的引领者,也是我阅读路上的引领者,更是帮助我理解语文教育的人。
他的著作《初中语文内容的重构》提出初中语文课程的整体设计要突破以教材为中心的限制,建构起“三三三制”课程内容体系,从课文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课外阅读等方面入手,逐渐形成相对完整的语文课程内容、具体实施及评价体系。
课文阅读教学,何为定篇,何为例文,教什么,怎么教,跟随倪老师一路实践,逐渐清晰。
写作教学,如何引入真实情境,如何设计一堂有趣又有效的写作课,如何让初中的写作序列化,宝安区的语文老师们都在倪老师的带领下不断尝试,不断创新。
在整本书阅读教学方面,倪老师是国内最早提出课外阅读课程化并具体实践的,多年的积累,最终获得了国家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在跟随倪老师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的过程中,我把三毛的作品引入到课内,开发出系列的课程,影响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
2013届的毕业生罗思铭,现在已经是华东师大英美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她在给学弟学妹的视频里谈到:“三毛的作品,三毛浪漫的一生是十多岁时的我无法想象的,感觉很异想天开。在当时的学业压力下读三毛实际上给我提供了一个生活的出口,这出口把我暂时从现实中抽离出来,体验不一样的人生。读三毛满足了青少年时的我对环球旅行,对异国风情的渴望。三毛对我最深刻的影响就是我知道了文字背后的文化世界是丰富和有趣的。穿越到书中和作者一起探索她的人生的时候,你其实也是在探索自己内心的热爱和渴望,你也在发现自己究竟喜欢什么,未来期望成为一个怎样的人。阅读,是一个向外探索和向内探索的过程。”
时光荏苒,看着视频里的罗思铭,有些陌生。但她的话语,又那么真实可感。往昔阅读的景象历历在目,三毛的书伴随了她的成长,与学生的共读的日子,也让我的教育生命愈发丰盈。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给学生推荐好书,自己坚持读书,在教育的路上不断发现能启迪自己的专业书,好比一条条支流,汇入教育的长河中。
年逾不惑,工作的中心慢慢转移到教师培训上来,做“老师的老师”,惶恐间还是想到了阅读。
在广东教育出版社开展的教师“暑期共读一本好书”活动书单上,我看到了日本教育家佐藤学的著作《静悄悄的革命》,我也选择这本书,和青年教师们一起阅读。
“只有教师间彼此敞开教室的大门,每个教师都作为教育专家而共同构建一种互相促进学习的合作性同事(collegiality) 关系,学校的改变才有可能。”佐藤学告诉我们,“合作性同事关系”是一种互相促进学习的关系,这种关系既激发了教师的自我认同,也促进的同事间的相互认同,让工作的开展不再是布置与传达,而是一同学习,合作推进。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事务性科组”向“学习型科组”的转变,就要以开放教室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学习氛围培养起来之后,倾听就成了促使团队共同进步的关键点。
在《静悄悄的革命》读书会上,大家提炼了“开放”、“倾听”、“交流”三个关键词,并且以此为原则制定了新学期青年教师教学教研指南——相互开放课堂,用心倾听彼此,坦诚民主交流,静悄悄的革命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日常的教育工作是复杂的,教师们面对的情境是多样的,在教师培训的过程中,我发现青年教师们特别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解决”的经验之谈和化解妙招。
为此,我找到了魏智渊老师的《高手教师》一书。魏老师结合自身的多重教育身份与多样教育实践,从教育观念、课程建设、家校沟通、学生教育、教育细节、自我修炼等六个方面,系统分享了自己对于教师成长发展的独到思考和专业引领,全方位助力一线教师加强自我修炼,打破成长的瓶颈,实现自我突围,从新手教师、普通教师,蜕变为高手教师、卓越教师。
《高手教师》这本书接地气,有实例,语言通俗易懂还有趣,经过我的推荐,迅速成为学校青年教师的案头书。我还鼓励年轻教师们向魏老师学习,写教育随笔,记录自己教育的日常。而我自己也把多年来写下的教育随笔进行分类整理,寻觅成长的轨迹。
感谢阅读,这条教育生命的长河,让我的讲台永远有源头活水,也让我的笔下始终流淌着对语文的见解,对教育的思考,对生活的热爱。
愿我的教育长河能滋养更多的学子,期待他们也像我一样,一生与书为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