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孩子整理书柜时,看到了这本《麦田里的守望者》。因为这本书,还曾有个小插曲。大约在三四年级时,课外兴趣班老师作为奖励送给孩子的,孩子看了不到十分钟,就扔下,我一时心急,批评了孩子的读书习惯。孩子非常委屈,他说,这本书一点都不适合我读,你自己读读看。当时接过来,读了十几分钟,非常诚恳地和他道歉,我也觉得不是特别适合你现在读,也许再过几年可以了。
于是,这本书就束之高阁了。今日遇上,想起那个插曲,决定定定心心读完,到底盛名和适合之间有什么差距。
小说以主人公“霍尔顿”第一人称的口述,描写了他再次被退学后,逃课到纽约的三天之间的发生的事情。全文以霍尔顿的自述为主,揭示了一个青春期少年失落和迷茫的心理。霍尔顿,16岁,青春期不良少年的典型特征几乎都兼备了——厌学、逃课、打架、恋爱、抽烟、喝酒,但他也具有一个孩子的善良和仁慈——他愿意帮同学抄写作业,借出心爱的衣服,善解人意地藏起自己昂贵的皮包,捐献钱给修女,疼爱自己的妹妹。他厌恶现实的一切,拥有自己的梦想和抱负——他要做一个麦田里守望者,站在破悬崖的边上,专注每一个跑向悬崖的孩子。
青春期的矛盾和迷茫并不少见,但像霍尔顿发展得如此极端的,有当时社会的因素,这点我不想再多谈,但文中隐藏的家庭因素不可小觑。小说没有正面描写他的家庭以及家庭成员,除了后来出现的小天使妹妹菲比,但从他的回忆和交谈中,依然可以拼凑出家庭原型。赚钱养家漠不关心又严厉无比的律师爸爸——挣很多很多的钱,打高尔夫、桥牌,买豪车,喝马缇尼酒,让自己的样子像个有头有面的人物,会干掉被退学的儿子;精神紧张焦虑伴失眠症的妈妈——一直没从失去儿子的打击中恢复的妈妈,精神紧张,晚上有一半时间,睡不着,抽烟;成功的哥哥D.B——事业成功,远离家庭,钱财上关心弟弟,但并不了解和理解弟弟;聪明可爱却早年夭折的弟弟艾里——受尽全家宠爱的艾里,他的去世给霍尔顿带来了很大的创伤,甚至有了自残的行为;漂亮聪明作为替代品的妹妹菲比——可爱的菲比是霍尔顿也是全家的宠爱,也是去世的艾力的补偿和替代,她是唯一愿意聆听霍尔顿的人,也是霍尔顿获得救赎的原因。一定程度上说,家庭因素是霍尔顿失落和迷茫的一个诱因。父亲的缺位和严厉,母亲无法处置的忧伤和焦虑,其他兄弟姐妹的优秀,丧失最爱的弟弟的打击,这不是一个孩子心理能力能够承受,霍尔顿曾把自己描述成“在家里最笨”,“家里实打实的笨蛋”,这是一个十分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孩子,特别到了青春期后,生理和心理的冲突,会凸显这些特征。
回过头来看,我还是不推荐我家孩子目前去阅读这本书。关于这本书对社会的批判和引申,这个年龄和成长背景的孩子并不容易去体会;关于霍尔顿的家庭和背景,孩子也没有分析能力。尽管这本书的背景是美国四十年代,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依然存在,不同背景不同经历不同个性的孩子,未必适合现在就去理解这些想法,就能参透“守望”的涵义,也不能保证孩子是否会无意识地去接受和模仿——那出现了几十次的“他妈的”,随口可得的“性”......,重要的是东西方对青春期孩子的容忍度和接度纳也差别太大。
我和孩子说,等你十六岁了,再试着读读霍尔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