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蓓佳《我要做个好孩子》,第二十章《求教无门》。
4月底,区教育局组织所辖各小学毕业班进行了一次“摸底考试”。说是“摸底”,其实就是要给各学校的总成绩排个名次出来。校长们都很紧张,生怕自己的学校落后。一旦落后,自己脸上无光倒是小事,关键是明年的生源就成了问题,明年的拨款也成了问题。生源不好,经费不足,老师提不起干劲,学生成绩更会滑坡。这是一种恶性循环,一旦发生,学校就算毁了。 考了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主课。新华街小学的总平均分是260分,在全区小学中排名居中,不好也不差。 校长很着急,马上召集全体教师开会。校长说:“排名居中说明了什么?说明我们学校的毕业生能升入重点中学的至多只占三分之一!三门功课平均每门87分,在过去该算很不错了,可是今年的竞争很激烈,一年比一年激烈!我们不在人前必在人后,这是毫无疑问的,思想上一点都不能放松,对学生只有两个字:狠抓!现在距升学考试还有2个月时间,突击抓一抓,冲刺一下,还是有希望的。将军营小学毕业班早就实行了‘七进七出’,也就是早上7点到校,晚上7点放学。师范附小我也派人去侦察过了,他们每天的家庭作业量几乎是我们的两倍。这说明我们的老师心还不够狠。心狠是为学生好呀,同志们!孩子都是橡皮做的球,你吹吹气他就鼓起来了,你一松劲他又瘪下去了。现在是苦了他们,委屈了他们,可是将来他们会感谢你们的,会懂得你们的好意的。” 邢老师忧心忡忡地说:“照这样下去,再过几年,重点中学的入学分数线岂不是要门门满分?三门功课都不能允许孩子出一点点错?这可怎么得了?” 校长双手一摊:“我有什么办法?我的思想也紧张,精神压力很大。我现在天天晚上要靠安眠药睡觉。” 老师们一个个唉声叹气,各自回班去做工作。
看到这里,我忽然后背发凉,太恐怖了,如今可不就是这种现状吗?忽然想起一篇文章——《剧场效应》。一个剧场,大家都在看戏。每个人都有座位,大家都能看到演员的演出。忽然,有一个观众站起来看戏(可能是为了看的更清楚,也可能因为身高较矮),周围的人劝他坐下,他置若罔闻,求助剧场管理员,管理员却不在岗位。于是,周围的人为了看到演出,也被迫站起来看戏。最后全场的观众都从坐着看戏变成了站着看戏。
有什么区别吗?
先站起来看戏的人在短时间内看得更清楚了,等到大家都站起来了,所有人看的效果和原来几乎相同。
只是,所有人都成了站着看戏,所有人都更累了。
所有人,比原来付出了更多的体力成本,得到了和原来一样的(甚至更差)观剧效果。
更悲剧的是,虽然大家都更累了,但不会有任何人选择坐下来看戏。
因为,谁选择坐下来,谁就啥也看不到。
相反,还会有人开始站在椅子上看戏,引发更多的人也站在椅子上看戏。
于是,一种空前的奇观出现了,某处的椅子不是用来坐的,而是用来站的。
结果,破坏秩序的人没有得到持久的收益,而遵守秩序的人则是受害者。
表面上,要怪那个破坏秩序,先站起来的观众,是他,首先破坏了秩序。
实际上,真正的责任人,应该是剧场的管理员,毕竟,他是秩序维护者。
“剧场效应”正在让中国教育陷入恶性循环。中国教育被恶性失序绑架,在每况愈下中加速坠落。
学生应该每天有多长时间的学习时间?国家有规定,生理也有规律。然而,“剧场效应”却一再突破国家规定和学生健康的底线。
在《剧场效应》这篇文章中,作者以普通人口大省的高中阶段为例,清楚地给我们分析了“剧场效应”是如何在教育中愈演愈烈的:
第一阶段(坐着看戏):所有学校都按国家规定执行,比如一周上五天课,每天上8节课,没有早晚自习,挺和谐的。
第二阶段(个别人站起来看戏):突然,有个学校改成一周上六天课,每天上10节课,结果取得了较好的办学成绩。赢得了家长的好评和追捧。
第三阶段(所有人站起来看戏):于是,其他学校迫于业绩考评和家长的压力,也被迫跟进。一段时间后,学校都成了六天上课制。一个学校不守规矩必然演变成所有学校都不守规矩(除了那些自己放弃竞争的所谓“烂校”)。于是大家的办学时间达成了新的平衡。
第四阶段(站在椅子上看戏):某些学校索性失去下限,改成两周休息一次,加上早晚自习。更有甚至发展到早上五点起床,晚上十一点才休息。于是,其他学校也被迫跟进。
如此愈演愈烈,甚至有的学校一个月才休息半天,尽管骇人听闻,但比比皆是。
然后补习班也开始进入恐怖的剧场效应:
第一阶段(没有人上补习班):班里同学们学习成绩有好有差,好在老师和家长们并未特别在意孩子们成绩好坏,几乎没有人会为了提高分数上补习班。这是起始状态。回顾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学校,那时社会上几乎没有补习班这种鬼东西存在。比如我们那个时候,下课放学后还有时间玩儿一会儿,除了初三紧张些,其他时候好像还比较轻松。
第二阶段(个别人上补习班):突然,有同学利用周末时间补课,或者是上的补习班,或者是找的一对一的家教,短时间内提升了自己的成绩排名,引发了其他家长的效仿。
第三阶段(大部分人上补习班):于是,竞争愈演愈烈,别人上补习班成绩提升了,你不上补习班就相对落后。班级里几乎所有同学都上了补习班。结果大家的成绩排序又回到了起始状态。
第四阶段(追求名牌补习班和名校老师):上补习班已经不够给力了,需要上名牌补习班,找名校老师补习。“你家孩子报的哪个补习班?”,已经成了很多家长聊天的中心话题。某些“名牌补习班”一位难求,招生甚至比公办名校还牛气,放学时常常造成交通拥堵。一些“名校老师”更是炙手可热,大赚钞票。更有补习班或老师违规宣传,拉大旗扯虎皮者有之,李鬼冒充李逵有之,坑蒙拐骗者也不乏其人。
过去是学习差的上补习班,现在是学习好的上补习班。为什么好学生也上补习班?因为别的好学生也正在补习,正在变得更好,你不努力就会落后!至于学习差的,甚至连补习班也不收。好多补习班,要报名需要先考试,掏钱还不一定让你来上。我就知道我们这里有个“阶梯英语”,家长挤破头,找熟人介绍,然而还不一定进得去。想进先测试,听说孩子考试得90多分的才收……
如此愈演愈烈,可苦了家长和孩子们了。
这确实是现状,补习班越来越贵,收学生也越来越挑剔,补习班也开始分好班和差班。这在以前是闻所未闻,真是教育之怪现状。
一对一的收费居然能达到一个小时150,这在我们三门峡这样的小城市也太离谱了。掐指算算,一个小时150,一次俩小时300。一周两次600,要是三次要900。一周两次的话,一个月2400,我的工资全部给人家了。一周三次的话,一个月3600,我的工资还不够。天哪,这还是一门功课的补课费。这要是要补上两门或者三门,不是大款我们得去要饭啊!可是这样,还是有一部分家长选择给孩子报一对一,投入了大量的金钱。
作业可以在“剧场效应”中找到答案。
第一阶段(作业不多):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作业的童年时期,那时科目少,作业也少且简单,放学也早。完成作业都不是问题,写完作业还能愉快的玩耍。课余男生上树掏鸟窝,下河捉鱼鳖,女生跳皮筋,做手工,都是学生时代的常态。
第二阶段(作业变多):某些科目或老师增加了作业,这门科目成绩立竿见影的提升,迫于考评的压力,其他各科纷纷跟进。
第三阶段(作业变态):只增加作业数量已经过时了,作业的种类和形态也与时俱进。除了老师改的作业,还有家长改的作业,除了课内作业,还有课外作业、展示作业、探究作业、网络教育作业、全程签字改错、微信打卡、拍照上传……作业已经成了家庭和谐的头等大事。
第四阶段(作业发疯):作业,重在落实,落实,关键在家长。写作业成了衡量学生学习态度和家长对学校支持力度的最重要维度。不写作业要罚站,甚至停课,在许多学校已成为常态;监督作业不力的家长被请到学校面谈也屡见不鲜。
同样悲剧的是,当每个学生和每个学校都多写了这么多作业后,他们成绩排序与作业少时并不会有显著变化。只是,所有的老师、学生、家长都更加疲惫不堪,日益心力交瘁。而,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多写了这么多作业后,学生们对学习这件事充满了厌恶,对学校这个东西充满了憎恨。学校?不存在的,只是一个集中起来被惩罚写作业抄作业罚作业的地方而已。尤为要命的是:谁也停不下来了,谁也不敢少布置作业,谁也不敢不布置作业。当“剧场效应”相互叠加,把封闭管理+集中补课+集中训练+违规招生等几种剧场效应形成组合拳时,一种人类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怪胎横空出世了,这就是:超级中学。
第一阶段(没有超级中学):各个学校按国家政策有序招生,各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亮点。
第二阶段(超级中学崛起):某个中学采取超常手段,延长在校时间,周末补课,尤其是采取重金吸引外地尖子生源和外地优秀教师,升学率突飞猛进。并迅速扩大招生规模。
第三阶段(超级中学膨胀):随着升学率上涨和招生规模扩大,超级中学对周边的优质生源和优秀师资形成虹吸效应,并通过“借读生”“分校生”“补习生”的高昂学费获得丰厚的利益回报,然后再用雄厚的资金继续吸引外围甚至全省的优质生源和全国的优秀师资,形成办学规模扩大+垄断尖子生+资金链回报+声誉提升的滚雪球效应。
第四阶段(超级中学模式推广):随着一两所超级中学的崛起,其他有实力的中学也步超级中学后尘;无实力的周边县区中学招生和办学水平快速下滑,甚至全省范围内的普通中学陷入大面积的崩塌。
结局:只要是有超级中学存在的地区或省份,所有学生的求学之路变得更加艰难。
其一、进入超级中学的尖子生要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才能比拼过越来越高的分数线;其二、单靠分数无缘进入超级中学的中等生,他们必须花费大把的高昂学费(高达几万甚至几十万)才能获得超级中学的学位,升学的经济成本剧增,事实上是扼杀了中下阶层子弟的上升通道;其三、具备学习潜力,但经济条件较差的普通学生,只能在日益塌陷的普通中学读书,求学之路更加艰难,上升通道更加狭窄;其四、至于原本学习成绩较差的一般学生,只能早早辍学打工。僵局一旦形成,打破需要合力。
抱怨无济于事,救赎只能行动。
短期之策:“剧场效应”恶化的关键在于监管缺位。监管并不缺乏人手,也不欠缺制度。关键是重视力度不够。可以借鉴防治“雾霾”的办法治理违规办学,实行行政一把手负责制,出现严重的违规办学,除处理当事人、教育主管部门外,应直接问责当地的行政一把手。在当前的国情下,没有一把手的强力推进,任何监管措施都会虎头蛇尾,不了了之。
长远之策:“剧场效应”的形成机制极为复杂。单纯的政府监管,成本既高,也可能导致监管的变形。比如:单纯治理周末学校补课和上早晚自习,必然会使社会补习机构乘虚而入;单纯改革考试评价体制,在当前诚信水平较低情况下,可能引发新的不公平现象;单纯对教育行业进行调整,不从就业、养老、生育等方面配套改革,教育改革的效果很难推进。
(为了让大家更详细了解“剧场效应”,本文大部分引用了原文,讲述“剧场效应”在教育中变味儿的演变过程?)
文中所讲现象,在当今社会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切切实实需要整改的问题。现在哪一个孩子没有补习班,哪一个孩子还有节假日?更可怕的是有的孩子从幼儿园都开始在补习里度过了。我不知道这漫长的学习岁月孩子将如何度过。我想想就觉得是可怕的。
这能怪谁呢?谁才是罪魁祸首呢?如此教育之怪现象,如今却愈演愈烈,大有一发不可收拾之势。老师累,为成绩、为排名;家长累,也为成绩、为排名,还付出了大量的金钱;学生累,淹没在如山如海一般的作业中,和无休止地补课中……校长呢?校长也是累的,你看故事中的校长已经天天靠吃安眠药睡觉了!
市里的几个中学每年都在争排名,去年暑假听说外国语的校长因为排名被对手超过,气得突发脑溢血,虽然第一时间送到医院,但是依然抢救无效……
中国教育到了该拯救的地步了,谁来救救中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