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的相互滋养,比如上下级关系、导师和徒弟的关系,这些非常重要的关系,能陪伴你走很久。
大家在平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有各种各样的关系,而且各种关系中,一定有一些相对重要的。比如,在生活中,可能是爱情关系;在工作中,很有可能是上下级关系,或者导师和徒弟的关系。这两种关系之间有什么差异?生活中的爱情关系,有各种各样的矛盾、极端。有人说,“好爱不为难”,好的爱是不让对方为难,不给对方添麻烦,但另外一个极端说。“不为难,不是好爱”,如果不给对方添麻烦,不让对方痛苦,怎么能说明这是爱呢?在整个过程中,这两个极端折射出的是各种人性的泛滥。上下级关系也很复杂。最近有“前浪”“后浪”的各种说法,“后浪”把“前浪”拍在沙滩上,“前浪”总觉得“后浪”比他们差。我是1971年生人,就是70后。50后、60后往往有一块挺大的缺陷,比如外文不好,或者管理理论缺乏,或者小时候有什么明显的知识缺陷,而70后是没有的。
第一,上下级关系类型
我曾经想过,如果我坐在我的位置上,不用升半级或一级,一坐二十年,因为我的知识结构没有任何的大缺陷,人品也看不出太多的缺陷,我就可以把70后、80后、90后都给他们熟倒。后来一想,这也是一个极端。
所以,上下级关系,一个极端是相杀。你看不起我,我看不起你。我听说有一类上级对待下级,基本谈话是这样的,先说我有多……说半个小时,再说你有多差,大意就是,你一辈子也赶不上我。最后还剩五分钟,我们谈谈工作吧。
另一个极端是相爱。你好我好大家好,做人开心最重要了,只要开心,大家都好。从来不指出你工作上的缺陷在什么地方,你应该改善什么。
这两个极端——相杀、相爱,在我经历过的上下级关系里都存在过。
比如,我有一个很好的领导,我在他身上学到了很多,他就属于“棒喝型"的,基本上是以骂人为基调的管理。这个方式,我也看到了门径,就是要找到缺陷,然后狠狠骂过去。
他看我,觉得我也像个人样,基本知识结构也不缺,经验也很好。他说:“虽然你做过十年咨询,你自己开过车吗,自己管过人吗?你自已带过团队,拎着棒子往前冲过吗?”我说:“我还真只是做管理顾问,真没有带大团队往前冲过。”这样在一瞬间就激发了我的斗志。
当我带着大团队往前冲,做得还不错时,他说:“你做过投资吗?通过并购、兼并快速发展,你做过吗?”我后来一想,我真没做过,那咱再做做。每次他基本是骂者说的,但是我也能体会到这种管理、这种交流带给我的成长,这种上下级关系给我的压力以及动力。
另一种“春风化雨型”的领导,我就属于这类。我不太会骂人,也舍不得骂人,骂人之后,自己会难受很久。但是,我认为成事是很重要的,如果不骂人,不指出别人前进中的问题,不指出需要改善的地方,我会觉得在做一件错事,没有尽到责任。这时候,我咬者牙,喝口酒,还是要把心理话说出来,说你做的怎么不对,为什么不对,等等。虽然有时候没有控制住情绪,会有一点言语过激,不会带骂人的词语,但这种指责性的,哪怕是很有建设性的谈话之后,我也会难受很久。所以我把自己定义为“春风化雨型”的领导。
“棒喝型"的、“春风化雨型”的,相杀的、相爱的,到底什么样的上下级关系才是好的呢?
这么多年,我总结出,好的上下级关系是一种长期滋养的上下级关系。长期滋养,就是你们会长期互相受益,会因为彼此的存在变得更好。短期,偶尔你们会吵,跟有些人会吵得多一点,跟有些人吵得少一点。但是长期,你会发现,不是为了吵而吵,不是为了突出自己有多好而去吵,而是为了彼此的成长。所以希望你找到好的、能够长期滋养的上下级关系。
曾国藩说:“与人为善,取人为善之道,如大河水盛,足以浸灌小河,小河水盛,亦足以浸灌大河。”人与人之间和善的相处之道,是什么样子的呢?就像大河水多了,会灌到小河里去。小河如果水多了,也反过来会浸灌到大河里。
“无论为上为下,为师为弟,为长为幼,彼此以善相浸灌,则日见其益而不自知矣。”无论你是上级还是下级,导师还是徒弟,年长还是年幼,如果能彼此以善为基础,互相滋润、长期滋养,你们会慢慢地在不知不觉中变得更好。
在麦肯锡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关系,叫“Mentor-Mentee”,翻译成中文是“导师和徒弟"的关系。也就是,上级手把手、言传身教地教下级怎么做生意。
好的上下级关系,应该是“Mentor Mentee" 的关系,也就足好的导师和徒弟的关系。上级不只是领导下级,不只是让下级去做事,而下级也不应该只是为了一份工作而讨好上级。
第二,如何建立好的上下级关系
总结我个人在麦肯锡和其他地方关于“Mentor-Mentee”的一些经历和经验,总共十点。
1.要有化学反应。
好的师徒关系能产生化学反应。什么叫“化学反应"?
首先从人的长相气质来讲,彼此要喜欢。李白有句诗叫:“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你看他,他看你,彼此不相厌,甚至相互喜欢。其实跟长得好看,没有绝对的关系。有的人,你看一眼,就想再看一眼:有的人,你看一眼之后,立刻把眼神挪开。真正好的师徒关系,应该是“相看两不厌”的。
其次是智慧。作为徒弟,会尊重导师的智慧,认为从他身上可以学到东西。同时,导师从徒弟身上,看到希望和潜力,认为再过几年,这个徒弟会变成一个成事的人。
最后是师徒之间期待见面,见面的时候,几乎有说不完的话,每次见面都有收获。
如果彼此“相看两不厌”,尊重各自的潜力和智慧,有说不完的话,每次都有收获,那么可以说你俩之间有“化学反应”。
2.要有仪式感。
好的师徒关系,要有一些仪式感。最好你们有一两件都喜欢做的事,用这些事来构筑你们的日常。
大家可以一块儿做一个行业,也可以做跟生意无关的事。比如你们都爱跑步,可以找一个河边,大家快走或慢跑:比如喝酒,可能你们酒量不一样,但都喜欢一种微熏的感觉;比如都喜欢涮肉、看戏、逛古董店……
约定用什么样的频率一块儿去做都喜欢的事。如果实在想不出共同喜欢的事是什么,那可以选吃饭,至少可以共同吃顿好的。
3.重交流质量,而不是数量。
师徒关系要重交流质量,而不是数量。我建议在现在环境里,见面时放下手机,甚至不要拿出手机。如果你是徒弟,很忙,那你的导师有可能更忙。好不容易见面,常看手机,那何必要见面。
我于1998年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毕业,现在有二十多年了。毕业之后,我的大学导师——郎景和院士和我只见过三面:一次在华润大厦,一次在斯坦福开会,还有一次在协和医院的书画协会——我去做演讲,他坐在台下听我讲。半辈子过去了,我和郎老师并没有觉得陌生,除了“三观”和做事的方式相近之外,我们见面交流的质量是一个特别要的因素。我们见面的时候放下手机,把这两三个小时充分留给对方。这其实是提高交流质量的最好方式。
4.要有行动。
要有行动。不管是导师还是徒弟,不能总用话哄人。钱、资源、时间是真正的给予,反之亦然。你管对方要时间,他不能给你时间;你需要见面,他见不了你;你有需要帮忙的时候,他总是推延——那基本上构不成导师和徒弟的关系。
5.少些功利。
师徒关系如果时间长了,要少些功利。虽然可以做功利的事,但不见得所有的时候两个人都要功利,不必每次都有议程,有些无用之用,.其实比有用之用更管用。大家见面聊的时候,有可能就是随缘去起伏,去侃侃大山,摆摆龙门阵。就像你去拜佛,不见得有具体的事要求佛,所以不见得每次见面都是需要导师帮助,有时候只是为了坐在一块儿聊聊天。
6.相互给予。
师徒关系是相互的。任何一方,导师也好,徒弟也好,不要太自我,认为别人为你做的事都是应该的。哪怕你貌美如花,哪怕你权倾天下,但是不要认为。别人为你做所有事都是应该的。
我在生活中也遇到过这样的人。每次去见这样的人,你考虑得非常周到,给他带礼物,帮他做事情,等等。时间长了,你会觉得,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哪怕你美如天仙,我又不追你,跟我有什么关系?哪怕你权倾望京,我又不在望京做事情,我为什么要见你?其实导师跟徒弟也是一样的,要互相滋润,互相为对方做一些事情。
作为徒弟,不要认为只有导师能帮徒弟,其实徒弟也可以为导师做很多事。比如,徒弟可以给导师做研究助理:在你熟悉而导师不熟悉的领域,给他一些真知灼见;帮他做一些他不真欢做的杂事:买一两本很难买到的书,买一两张很难订到的票,安排一些相对琐碎而对他来说又很重要的杂事,等等。
7.不怕求人。
师徒关系。有一个小窍门是不要怕求人,向人寻求帮助是不会伤人的。相互帮助就更不会了。相互帮助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麻烦人。
向人寻求帮助的过程是愉快的过程。给予的过程有时候也是一种快乐。如果太客气,那两人之间的关系永远停留在表面,永远不会是大家在一起过日子、一起工作、一起面对这个世界。
比如,你不要怕被此忙。而不提见面的要求。不要怕导师忙,等他不忙的时候再说。好的导师。永远是忙的。比如,你作为徒弟要给导师你最棘手的问题,你说你现在遇上麻烦了。不见得他真的给你钱,给你时间,给你帮助,至少他能给你智慧,给你意见。你给他敞口问题(open question),他帮你做分析。不要只给决策和答案。
我曾经有过徒弟。他跟我说,要换什么样的工作,已经做了什么大的决策。我提醒他。你在做决策之的你问问找,跟我坐下来喝杯茶或喝杯酒。有可能咱俩想的是一样的,但也有可能我会让知道一些你想不到的东西。后来,他就养成了这个习情。我们的关系比之前顺很多。我觉得,我对他的滋养也大了很多。
8.坦诚
我曾经有个导师——TC。麦肯锡的一个资深合伙人。有一次。我们一块儿做项目,开了一天的会。他说:你把今天的会议总结一下,写一页的备忘录和一页的纪要。”这一页纪要,会以他的名义发给客户的总部,让美国总部知道,我们讨论了哪些相时重繁的问题。我说。没问题,TC,给我半个小时,我给你写完。然后TC很平静地跟我说:“你一个小时都不一定写完。”我当时就不太开心。因为我内心一直认为自己的笔头很硬,应该写的很快,最后发现,我花了一个半小时才写完。这虽然是一件非常小的事,但提醒我。不要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哪怕是在你最擅长的事情上,也不要用自己的预期去承诺别人。
我的另一个导师,前面是到的郎景和院士,他跟我说过一件事。在一次会上,他遇上一个少壮派的做妇科手术的医生。这个医生在讲台上说他有多么认真努力做手术,做过多少台手术。最大的成就是没有下不来台过。也就是没有任何一个病人死在台上。病人死在手术台上。对于外科大大是一个沉痛的打击,这就是真的下不来台。
我就问郎老师:“您当时是怎么说的呢?”他说。“我跟这个手术做得做好的医生说,你之所以没有下不来台的时候,原因可能不是你有多强,而是你手术做得还太少。我说:“您这么坦诚?”他说:“如果不这么坦诚,我就没有尽到作为导师的责任,我很踏实地说这句话。我可以心安了。”
9.正面反馈。
导师、徒弟,上级、下级。给彼此反馈的时候要正面。正面跟“坦城”又不太一样。我可以非常坦诚的骂你,非常坦诚的给你负能量,非常坦诚的击溃你。但是这种坦诚的基础是正面的。是为了对方好,为了对方的修行。正面反馈是给积极的反馈,这个积极不是夸,但一定不是负面的宣泄,不是为了说自己有多好、有多对,而是为了对方能进步。
麦肯锡的一个方法论,就是如何给正面的负反馈。如事你是给别人提意见的时候。用什么样的方法最有建设性?
(1)我观察到你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事:一、二、三、四……
(2)因为你这么做了。说了一、二、三、四……对我的影响是一、二、三、四……我哪里不舒服了、不爽了。
(3)我观察到你做的事情对我产生的影响。我给你的建议是一、二、三、四……正面地给出负面的反馈。
10.不必太多。
好的师徒关系,以及好的上下级关系,不必太多。一个好,两个好,三个也好,四个有点多了,一定不能超过五个。你一生能有的好导师,超不过五个。同时,你能够给对方滋养的徒弟、下级,其实也超不过五个。
我说的不是普通的上下极关系,而是真正长期滋养的关系。珍惜这样的人。不要贪多。宁缺毋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