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哪有没时间这回事》,学会使用6大要素划分时间段来安排日常事务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I:这个片段讲述了如何科学规划一天的时间,主要是两个方面。
第一是有弹性:任务安排上要留下余量,按“段”而非按“点”去分配任务,使整个计划有更强的容错能力;
第二是多属性:除了考虑事件和时间节点,还要结合地点、物品、环境、他人、身心等等这些与事件相关的属性信息,综合考虑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
核心句:“时间只是人们安排事情时的一种考量维度。”
A1:回忆往昔,虽然没有做过非常严苛的时间表,但也犯过类似的错误,比如曾把9:00-12:00,14:00-15:30硬性规定成高效工作时间,期望自己在这段时间内专注、高效把一天的工作全部做完,腾出一部分时间来进行其它有意义的事情,结果很明显的遇到了两个问题:做不完的沮丧、填补满的闹心。首先每天的工作量都有所不同,遇上量大的时候,很可能做不完,于是就要面对计划失败的沮丧,同时后续安排的事情也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影响。其次,并不是所有工作都是可以自己独立完成,很多需要与他人协同,比方说最常见的开会,如果就是安排在了自己规定的时间之外,那今天的一部分工作就是要在计划外的时间来做,自己脑补的时间表明显就是一厢情愿。常常就是今天的工作没有做完,但上午能做的已经做完了的情况,这种要求自己去工作但又找不到工作的空转状态同样会造成负面的情绪——因为自己的安排又被打乱了。
A2:之前拆书活动听小六分享过这个点之后,我就把自己的时间按照各种属性梳理了一下,罗列了以上几个维度后,为了更全面的了解自己的时间,我又加入了“自由度”和“开销类型”两个属性。
自由度指的是能够完全掌控的程度,比如下班到睡觉之前的时间就是“自由”,因为从地点、物品、环境、他人、身心各个角度看,这个时间段自己都拥有最大的自主权,基本上是想干什么干什么。而上班时间则是“灵活”,因为地点这个因素受到了限制,但自己仍然可以灵活的安排要做什么、先做什么。最后是睡觉、洗漱这种基本“固化”的时间。我的结果算出来是:自由20.83%,灵活43.06%,固化36.11%。
开销类型是指某项活动耗费的时间是不是每天必须的,比如说吃饭、睡觉、洗漱、上下班走路这种,就是必然会产生的,无论发生的具体时刻是几点到几点。像午睡这种,虽然不是必须,但在那个环境和时间点基本都会这么干,所以是“惯性”。剩下的则是自己真正“可用”时间。如此可以算出一般情况下一天可用时间的百分比,我的结果是60.42%。
60.42%,870分钟,这就是一天中真正能用来创造价值的时间。
再进一步,如果我们知道了每天的“可用时间”,能比较准确估计自己做事“要花费的时间”,还知道做事的“最佳时间”,不就可以更合理的安排每天的任务,从而获得最大的效能了吗?我想这才是我们将时间按属性分类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