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端午,手机刷屏的依然是对屈原的纪念。屈原忠君爱国的精神,借用司马迁的话说:“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当然是一份值得珍视的民族文化遗产。但是,关于端午节,除了纪念屈原的传说,还有纪念伍子胥的传说。纪念屈原的同时,绝不该忽略了对伍子胥的追忆和纪念。
和屈原相比,伍子胥的知名度要小很多。但是,只要翻过《史记》或者《东周列国志》,甚至知道一点越王勾践的故事,对伍子胥的名字就不会陌生。和屈原一样,伍子胥是楚国人,和屈原不同,伍子胥似乎把对公平正义和真理的追求放在了忠君之上。他们都死在国家灭亡之际,一个力陈自己的主张招致君主的怀疑被杀,一个在国家灭亡之后投江殉国。
和屈原相比,伍子胥表现出了更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是楚平王的太子建的太傅。秦楚两国结亲,楚平王为太子与秦国的公主订下了婚事。迎亲时,楚平王的宠臣费无忌发现秦国公主非常漂亮,就唆使楚平王自己娶了这个秦国公主,从公主的侍女中挑选一个侍女嫁给太子。事后,费无忌担心将来东窗事发,太子会找自己算账,又诬陷太子谋反,唆使楚平王除掉太子。欲除太子,必先剪其羽翼,太子最重要的羽翼,就是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楚平王诱捕伍奢后,因为忌惮伍奢两个儿子的才能,就让伍奢做书召两个儿子前来。伍奢预言,长子忠厚,必然前来,次子伍子胥隐忍能成大事,必然不肯自投罗网。在得知伍子胥果真逃跑后,伍奢叹息说:楚国君臣从此再无宁日!
知子莫若父。但是,就连伍奢也没有预测到伍子胥后来的辉煌成就。伍子胥逃离楚国后,经过一番辗转到了吴国。他先是协助公子光刺杀吴王僚登上君位,和新继位的吴王阖闾一起把吴国治理得蒸蒸日上。然后,把著名军事家孙武推荐给吴王阖闾,并和孙武一起率领大军西破强楚,迫使楚国君臣从都城郢落荒而逃,最后,伍子胥又对楚平王掘墓鞭尸以报父兄之仇。但是,这并不是伍子胥事业的终点。后来,伍子胥又帮助吴王阖闾成了春秋五霸之一,阖闾去世后,又协助阖闾的儿子吴王夫差打败了越国,俘虏了越王勾践。这时候的伍子胥,才算是站上了事业的巅峰。
伍子胥的巅峰实际上也是夫差的巅峰。月盈则亏水满则溢实在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打败越国后,关于如何处置越王勾践,夫差和伍子胥之间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夫差被越国君臣表面的顺从迷惑,决定释放勾践。伍子胥则敏锐洞察到,越国才是吴国真正的心腹大患,力主彻底铲除越国。释放勾践后,夫差致力于北上争霸,伍子胥则反复提醒夫差小心越国生变。可惜的是,夫差一方面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一方面又中了越国的反间计,最后赐给了伍子胥一把短剑令其自尽。
伍子胥是倔强的,虽然自知难逃一死,但绝不放弃自己的政治主张。伍子胥临死前,让家人挖出自己的眼睛挂到吴都的东门之上,他要亲眼看着越国人打过来灭掉吴国。夫差为此很生气,下令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到鸱夷皮做的袋子里,投到钱塘江中。民间传说,伍子胥死后,化作涛神,朝暮乘潮,以观吴之败。因此,钱塘潮又名伍涛、胥涛、员涛、子胥涛或者伍潮、胥潮,在人们的想象里,伍子胥的满腔怨愤,化作了滔天巨浪,成了人间奇观。直到清代,诗人还写诗说:“唯有胥涛若银链,素车白马战秋风。”在诗里,伍子胥像一个绝望的英雄,乘着素车白马,与秋风,做着无望但绝不屈服的抗争。小时候看《白蛇传》,里面有关于端午节的情节:法海给了许仙一些雄黄酒,让他在端午时给白素贞喝下。结果,白素贞喝下雄黄酒后现出原形。看来,驱凶辟邪是端午节重要的节日内容。而要驱凶辟邪,恐怕就需要伍子胥这样的英雄而不是屈原那样的文人了。
不同于屈原徒以词章传世,伍子胥是真真正正影响过历史进程的人。也许,今天看来,伍子胥似乎有些奇怪,不仅率领大军打败了父母之邦楚国,对曾经的君主楚平王掘墓鞭尸,而且对于自己服务一生的吴国,也充满了恶毒的诅咒。恐怕在伍子胥的内心深处,更看重的是公平、正义,是对真理的追求而非对君主个人的忠诚。
屈原当然是应该纪念的,但是,像伍子胥这样,由于具有高度的政治军事才能,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有自己的真知灼见。为了保证国家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屡屡犯颜直谏,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样的人,不也是我们民族的脊梁?这种精神,不是同样值得提倡。
好了,说的已经够多,也许已经过多了。那就用一句话再说一遍吧:端午,纪念屈原,千万别忘了伍子胥,他们的精神,都是我们民族精神弥足宝贵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