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第二次看《少有人走的路》。
第一次看是在2014年,那时候没有任何心理学的知识背景,对作者分析的案例和他所提到的心理学方面的名词知之甚少,唯一印象深刻的是他关于爱的定义。那也是我第一次听到的关于爱的定义: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喝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爱不是缠绵悱恻,不是卿卿我我,而是一种促进自我成熟和自我成长的意愿和能力。也是从那时候起,我开始关注心灵成长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我也想去探索这种在更高纬度,更伟大的爱的能力。
纵观全书,我佩服于作者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他对案例不偏不倚的分析,极高的洞察力,以及时不时会被字里行间里面流露的包容和共情给感动。我想如果作为心理工作者,可以学习作者对案例的剖析和对主人公的询问技巧和支持,作为单纯的读者,可以试着代入案例的角色,去感受主人公的感受,去共情我们内在也曾有过的创伤,跟随作者的笔触和评述,心里的某寸心田也会在不经意间被疗愈了。
这次,我主要谈一下第三部分关于“成长与信仰”的话题。
信仰,是一个很大的主题,关于信仰,有人相信,有人不相信,一千个人就能有一千种解释。信仰,它已不仅仅局限于宗教方面的信仰,不一定因为信了什么教才有信仰,也不能因为一个人信教,他的信念和所作所为就是正确的。信仰不是对不正当行为的掩护,更不是一种攻击别人的武器。正如作者在这个章节的开头所说的:人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对人生的认识和了解就属于信仰的范畴。
从这个角度来看,每个人都有信仰,因为每个人对世界,对人生,对如何度过每一天都有自己的看法和做法。从一个大局观看,正如人的多样性,信仰也是多样性的,它值得被尊重。信仰是否都应该被认可,这个还要看它对每个人行为的指导意义。对待信仰,要论它的意义,就不能先论它的对错。一个信仰,对行为所导致的结果,还受当时当刻的环境,所需解决的问题等等的影响。不能单纯地用行为的结果去推论信仰的对错。
信仰,是与我们自身息息相存的东西,它演化在我们的思维方式,说话方式,行为方式里面,所以,认识信仰的来源很有必要。根据作者的观点,我们信仰的形成基础来自于我们的主要养育者(父母),成长教育,以及成长环境的熏陶。举个例子,我们可能会认同父母或从小接受的信仰,也有可能是反其道而行之。当我们违背大人的意愿,希望创造属于自己的信仰时,如果父母是开明且接纳能力高的,那么我们有能力去发展属于自己的信仰;如果父母极力抨击,为了生存,我们不得不压抑内心的渴望,以致在不愿接受的信仰下生存,可能会生长出扭曲的信仰,一旦不能很好地调和不恰当的信仰与现实的关系,人就会陷入困境,产生焦虑,恐惧,害怕,抗拒等情绪,难以自救。这也是平常会被形容为戴着面具做人,在面具掩饰的背后,是一个伤痕累累的心灵。
回想过去,我的父母对我,并没有在信仰上给我很多的指导和关怀,我至今所持信念,都是成长过程中,看到的,听到的,理解的,内化成自己的信念,自己发展出我应该怎么样,我可以做什么之类的。我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还是好坏并存。好处在于,我受的限制不多,我知道自己的信仰可以随喜而变;坏处在于当我受困时,我不知道如何是好。幸好,即便在我并不知道信仰的强大力量时,我一直相信我能给自己力量。这本身就是一个信仰,而且是一个极好的信仰。
信仰的作用,在于它是一种力量源泉。当你相信它,它会给你力量,当你否定它,渐渐地它也会远你而去。我们这边的习俗是每逢初一十五,每家人都会烧香拜佛的,小时候我就从大人那里知道要敬畏神灵,在它们面前不要乱说话,当你有事求助时,也可以去拜神。我还记得有一段时间,爸妈经常吵架,妈妈白天总是出去打麻将,有一天很晚了,妈妈还没回来,我去她平常去过的地方找也没找到她,我只能回到家,但是依然很害怕,我担心妈妈一走了之,不要我了。我记得,我就在床边跪下来,跟神说话(看电视看多了),我祈愿它让妈妈早点回来。当我听到妈妈回来时,我立马走出去见她,但至今都没有道破这件事。如果我现在回看这件事,是否有点幼稚和迷信,我并不认为,我反而感叹,原来小时候的自己竟然都知道笃定和求助,反倒现在,遇事还变得焦躁和情绪不稳。
我会这样想,可能是跟我近一年来的的学习和感悟有关。不是求神这个行为是否幼稚和迷信的问题,而是当我们不知所措的时候,是否能沉静下来,只是单纯地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听它的恐惧,再听听它想对我说的话,如果你真的去听,允许自己去听,你得到的多半是鼓励性的话语。这与我共鸣最深的有两个情景,一个是《Eat,Pray,Love》里,当作者在想自己要不要离婚,自己越想越对婚姻和前景感到无力时,有一天晚上,她无力地去到洗手间,无力地哭,突然,从不相信神的她,合起双掌向神祷告,让神告诉她怎么做,那一刻,她听到自己内心的话,她感受到来自神给她的力量,第二天,她毅然跟丈夫提出离婚。另外一个情景是《唐顿庄园》里,当时Matthew要去战场,Mary很害怕,也不知道此去会发生什么事,于是她拿着的照片在床边向神祷告,不过被她妹妹撞破了,还被讽刺说“你居然还信神”。我没有任何的宗教信仰,举这些例子也不是说有事就去找神说话,而是有事而不知道如何做时,可以静下来,跟自己说说话,就像跟一个遥远的,比现在受困的自己,有更多远见,更高视野的自己说话。当这样做的时候,我接受的信息和力量,其实往往就是我的信仰在发生光合作用,它们在调用我脑海里的信息来帮助我,开导我。
很多次的相信自己,让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力量,所以我现在是有意识地建立自己的信仰库。它是无限的,我可以往里面装任何我相信它对我有用的信念,做法,经验,根据环境和问题的需要,它们能相互交织互动,给予我力量和支持;它是发展的,正如时间是流动的,在信仰库里面的信仰也会随着时间和我自己人生的历练而有所改变和更新。我对一切事物都保有好奇之心,从阅读,电影,旅行,榜样的经验等吸收养分,一旦我发现一些信念,想法适合我,或者是我喜欢的,我就会加以提炼,放进自己的信仰库里面。
人到了一定的年纪,会去想生死的问题,或者当遇到有亲人变故时,一时不知如何看待,那么,如果早就对生死观都洞察时,是否能处之泰然一些。前段时间,我听了一个从印度学习佛法回来的女生的分享,她因为相信藏传佛教,所以去学习,去追寻前人的佛迹。通过她的分享,我了解了佛法的两大关注点是轮回和无常。轮回基于众生皆平等,种善因得善果,因为不知道下一世会轮回成什么,所以这一世要尽力做一个好人;另外无常就是生命的长短,命运是不可测的,了然它的无常才能好好活在当下,那么即便有一天发生变故或者看到身边的人发生变故,也能好好看待和安放自己的情绪。我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从以前我对生死一无所知,到现在我也尝试着建立起自己的生死观,尝试与这方面的信仰产生联结,这样有利于我更好地应对未来的人生。信仰是可变可发展的,而且时时审视自己的信仰,也像在审视有自己,既是重要的,也是愉悦的。
对信仰的追寻,建构,相信,实践,检验是一辈子的事情。不过我会建议,在想往深往广度去发展自己的信仰时,最好能停下来,找个时间,好好去检视自己一直以来所持的,所相信的信仰,是否还应该保留,是否还能适应当下的生活,做一回全面的清理。
以下是我个人在清理和审视信仰时的一些方法:
1. 列出从小到大发生的让自己难受或非常不高兴的事情,找到自己在事件当中所持的信念,看看是否还有利于自己;
2. 回想自己经常与别人争吵的事件,找到自己在事件当中所持的信念,看看是否还有利于自己;
3. 审视自己在一些重大的人生事件(学习,工作,恋爱,婚姻)的信念和看法,看看是否都是有利于自己的,如果不知道,可以选择一个让你信任的人,与他辩论,看看自己是否有偏见。
每次清理和审视都是一次全然的,放开的照镜子的过程。当然,不可避免,在镜子前的裸露,会看到我们的不足,或者丑陋之处,相信,这是一个改变的契机。当你相信它是个好的讯息,好的契机,加上你的行动,那么这些在镜子前不好的,不敢为人道的信仰,也有改变和丢弃的选择。信仰是属于自己生存于这个世上的一种力量,所以自己要对它所能散发的能量负责,尽量给自己的信仰库好的营养,有利于往后生活的能源补充。
当然,尽管信仰的力量有它的强大之处,但也不代表有信仰就能解决一切人生难题。当走在人生逆境的时候,信仰不是双脚,它更多是我们的双眼,看到前方岔口,指引我们如何做出在岔道口做出选择;它是一种精神支持,不管环境如何恶劣,我仍然有能力跟自己说相信自己。
正如我现在能如此清明自在地说信仰,但是如若碰到人生难题时,我也会陷入怀疑和无端的恐惧中,不过,正因为我有属于自己的信仰库,我能在困顿中仍然知道鼓励自己去倾听自己内在的声音,鼓励自己去面对,鼓励自己去更进一步。这种信仰的能量支持,必定因为一次次的试验而得到深化和坚定的。
走到今天,是我从前至今的信仰在指导我,那么我现在为自己装备的信仰,也终将指导我走向未来,如此,信仰于我,正如生命于我的重要性,何不一起出发。
最后,附上一首小诗,它也是一种信仰。
Life is
a song , sing it
a game , play it
a challenge , meet it
a dream , realize it
a beauty , admire it
love , enjoy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