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学习笑来老师的专栏,笑来老师带我们重新认识了“正确的价值”。回顾一周的学习,尝试着回想总结内容,按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也为了把更新的概念更好地印在脑子里。
(一)
笑来老师在专栏里把“我是正确的,然并卵”(意思是,正确但没有什么用)称之为这可能是排名第二的痛苦。
很多人之所以会感到痛苦,是因为他们太过于看重正确本身的价值,并把衡量正确与否建立在“认同的人是否足够多”之上。如果身边的人不认同,就会感觉到很痛苦。
笑来老师说,其实这痛苦是一种幻觉。因为很少有人认真想过一件事:
“正确本身,其实很可能并没有什么价值,真正有巨大价值的是“特立独行且正确”。
(二)
“特立独行”本身的价值不大,但“特立独行”加上“正确”,“特立独行且正确”的价值就相当巨大了。
如果用两个维度去考察价值,一个是正确程度,另一个是不被认可程度,
那么我们正确的程度越高,与此同时,不认同我们的人越多,价值才会越大。所以如果我们确定自己是正确的,而身边绝大多数人并不认同的时候,其实我们不应该感到痛苦,反而应该感到高兴才对。
不认同的人越多,说明我们正确的价值越大。
(三)
“特立独行且正确”不是为了“特立独行”而去特立独行,
不是别人说向东走,我就坚决“特立独行”地向西走。
“特立独行且正确”不是“自以为是”,
不是盲目意气用事地觉得“我就是正确的”,对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充耳不闻。
“特立独行”不是“特立独想”,
自己如果有“正确”的想法,却不付诸行动,那永远也只是空想而已,想法本身不能发挥价值,不会对自己的生活发挥任何作用。
只有在想法用于指导自己的行动时才有可能发挥出它的作用。如果自己有一个“正确的”想法却不足以让自己付诸行动,说明自己本身并没有真正地相信自己的这个想法是“正确”的。
我们要的是真正的“特立独行”而不仅仅是“特立独想”。
(四)
坚持“特立独行且正确”需要勇气。
一方面,坚持“特立独行且正确”会不可避免地面临巨大的压力。
这巨大的压力来自于环境,来自于身边大多数人的不认同(我能想象到的巨大阻力尤其是亲人朋友)。这需要有“对抗”众人,不被众人理解和认同仍坚持下去的勇气。
另一方面,“特立独行且正确”并不一定能被验证。
“特立独行且正确”中的正确是自己经过独立思考和严密的逻辑推断后“自己确定的正确”,但即便自己已经仔细思考和推敲过了,这“正确”也不一定能得到验证,自己也有可能是错的,自己的“确定”其实也只是一种概率。
就像高收益与高风险同在,“特立独行且正确”的潜在巨大价值也同样面临着有可能真的被事实验证是失败的之后的众人的鄙夷和嘲笑。
面对自己做出的决定而得到的所有的正负反馈,自己也敢于面对,也敢于承担它可能得不到验证而导致的后果,这才是真正的勇气。
(五)
“特立独行且正确”最大的难度在于“如何确定自己是正确的”。
“确定自己是正确的”这件事很难,这背后需要有大量知识、见识和经验的沉淀和积累,还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强大的逻辑推理能力,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要懂得分析。但正因为难,别人都不容易做到,才凸显出它的巨大价值。如果不难,人人都那么轻易地能做到,那价值何在?
这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去积累。
平时也要多去留意和发掘一些可能被别人低估了其价值的事,去独立思考,去分析判断,经过自己的逻辑推理后确定某件事是正确的话,就去做。
经过自己的逻辑推理后确定某件事是正确的话,就“特立独行”地去做。
(六)
关于正确本身的价值,我的想法是,
如果一件事情的正确与否本身可能会引起的后果是生死攸关的、或者犯错成本和风险高到自己难以承受的话,正确本身的价值就很大,不要刻意特立独行。
比如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比如以身试药,这些事情就不要轻易地“特立独行”了。
任何知识都有它的前提条件和适用范围,不是所有场合都适合“特立独行且正确”,
比如和家人、伴侣相处时,和朋友讨论的时候等等,在这些场合下坚持“特立独行且正确”很可能会伤害彼此的关系。
平时也没有必要在一些小事上争执对与错,没必要当一个“表现型选手”急于证明自己的正确。要当一个“进取型选手”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成长上。
(“表现型选手”和“进取型选手”的区别在于,“表现型选手”希望自己在别人眼中是好的,是追求成长的,而“进取型选手”关注的是自己是否真的每天都得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