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怎样创造出一个观众没有看到过的东西?
要从哪里才能找到一个真正原创的故事?
似乎所有的类型,所有的想象,在现有的文学作品中,都能得到对应,那么,如果此刻下手,到底写什么?
要怎样才能避开陈词滥调?避开观众的厌倦?
肯尼斯伯克说,故事是人生必需的设备。
优秀的作品成千上万,它们或者深奥,或者直白,或者给人启发,或者让人沉浸。但有一点共同的,就是,它们讲了一个好故事。
过去十年,我写过累积超过几百万字的新闻报道,但是我从来没有架构过一个长篇。受制于篇幅,在写到8000字的时候,我习惯性收尾。也构建过一个一个的小故事,但,那都太薄弱。
我对于文章谋篇布局的能力十分的薄弱。
我想做一点尝试,从罗伯特麦基的《故事》入手,系统地学习,如何构建一个故事。
工具书是有用的吗?
当然。哪怕我知道自己更缺的其实是天赋。但做一次系统的学习,反刍我这些年写东西的记忆,未尝不是一种好的方式。
(一)
罗伯特麦基说,无论哪种类型的文章,故事是生活的比喻。
核心依然是价值观。
一个人应该如何度过他的一生?
价值观,人生的是非曲直,是艺术的灵魂。
那么,价值,就是故事讲述手法的灵魂,故事事件创造出人物生活情境中富有意味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用一种价值来表达和经历的,并通过冲突来完成的。
通过场景、序列和幕,创造出细微的,适中的或者是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都是可以逆转的。恩爱的恋人分手可以再和好,得到朋友的信任然后失去又可以再得到,甚至死掉了可以重生,这些变化都可以逆转,但是,最后一幕的高潮,却是不可逆转的。
让节拍构建成场景,让场景构建成序列,让序列构建成幕,让幕构建成故事,这一系列的组合,渐次构建最后的高潮。
如果故事是生活的比喻,那么我们必然要深入地挖掘生活,找出新的见解,新版本的价值和意义,然后创造出一个故事载体,向一个越来越不可知的世界表达我们的解读。
既要抽象于生活,提取其精华,但是,又不能成为生活的抽象画,以至于失去实际生活的原本的味道。
(二)
好了,如果要讲一个故事,先确定一下,故事的背景发生在哪里。
发生在哪个时代?过去?现在?未来?
跨度有多长?一天?几天?几个月?
发生在什么地方?房间?沙漠?外太空?
冲突是什么?自己内心的?人际的?社会的?
我个人经验中,什么东西能触动我人物的生活?
比如,我笔下的人物,正在为失去的爱情伤心。那么,伤心的感觉是怎样的?我的记忆里面,有没有伤心的片段?那个时候我是怎样的感受?我能不能用笔把那个状态描述出来?在我的头脑里,原本它只是一段记忆,但是当我把它用笔描绘出来,它是不是已经变成了一种工作知识?
然后,如果我过着我人物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我会想象他,我会成为他,我会写下我成为的他吸烟的样子,购物的样子,为难时蹙眉的样子,高兴时的小动作——哪怕最终这些想象和场景不会进入到我的故事。
不要相信灵感。灵感不过是一个想法,这一瞬间是这样的想法,它或许让人感觉甜美,但下一个瞬间,甜美感消失,取而代之的可能是不适。而即便是这一瞬间蹦出的想法,也是基于我看过的书,看过的电影,看过的片段里面产生的。
所谓的灵感,其实只是另外一种陈词滥调罢了。
那么,我可不可以列一个清单,勾勒出五个,十个,二十个场景?
如果我要写笔下恋人的相遇,公园,酒吧,商场,街道……我可以设想出几十个场景,不用完整地描述他们。问自己,哪个场景对我的人物来说是真实的?且貌似从来没有以这样的方式在书上或者银幕上出现过?这些问题的答案,就是我要写进去的场景。
但是,确实啊,太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