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好一个故事?
问题很简单,做起来很难。
我们经常的状态是,脑子里面构思一个故事,很快就会把它否定。
因为,在过去的文学作品或者电视电影里面,类似的故事不计其数。
你总是可以找到自己所讲述的故事的影子,只不过别人讲得更好,更饱满。
我们说灵感枯竭,是因为仿佛所有的场景和故事,都被人写过了,被搬上银幕了。
毫无疑问,乏味是永恒的主题。陈词滥调充斥着大量的作品。
每个作者的理想,就是自己的这个故事,能让读者满足预期,甚至在此之外,能引向更多的新鲜和更多的出其不意。
罗伯特麦基的《故事》,我建议所有从事文字的工作者,都看一遍。
还不够,它应该是被放在案头上,反复地看,反复地思考、体验、摸索。
我以前一直觉得,任何行业都是需要天赋,写字的人尤其如此。用脑中所想和手中的笔,构建任意的世界,尽情随意的天马行空恣意汪洋的世界。多么美妙,那是天赋的聪明和使命。
《故事》改变了我的看法,天赋之外,工具书也是很有用的。
他抽丝剥茧,层层推进,用看起来简单明了的语言,告诉我们,一个故事,如何用结构来表达。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每一个步骤里面,又都有些什么要点。
从设想一个故事的主题,确定类型,通过场景、序列和幕,创造出细微的,适中的或者是重大的变化,把节拍构建成场景,把场景构建成序列,把序列构建成幕,把幕构建成故事,这一系列的组合,渐次构建成故事最后的高潮。
事件和结构都是故事的手段,最重要的是主题思想。这个思想,是一次又一次的鸿沟和跨越鸿沟来表达它,而不是叙述或者旁白。
什么是让人震撼的?什么是让人难忘的?
故事就是生活。 在没有任何风险的情况下,一个人的语言动作或者选择,基本上是没有意义的。要深层了解人物的性格,唯一的途径,就是看他在压力之下做出的选择。
在故事中怎么表现?设置一道又一道的鸿沟和障碍,提供不断加强的压力,把人物逼向越来越困难的两难之境,迫使他做出越来越艰难的选择。
两难的境地、左边是火坑右边是悬崖、选这也不对选那也不好……重压之下,人的本能,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一方,比如,最后选择牺牲自己成全他人,那么,他会觉得牺牲自己是更加符合自己本能的行为——这个选择,完全地映照他的内心。
不断产生的鸿沟和不断的跨越,直到在最后的绝望中迎头相撞,直到故事的结局呈现——一切铺垫、事件、意义、情感的汇聚和顶点——全程所有的问题都要能够得到回答,所有情感都得到满足。
就算是讲了一个成功的故事。
其实没有捷径可言。当你打开一个空白的文档,或者笔压在一张空白的纸上,你要构架一个故事。
你不仅仅是故事的导演,你还是故事里的每一个演员,是场记是声光是舞美也是观众……是全部。
是一条注定艰辛又孤独的路,路的尽头或许是鸟语花香,也或许,是沼泽枯地。
然而哪怕光亮再微弱,也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