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付是一种传达,跟知识/书/视频……是一回事,无非是编码、解码,在反馈基础上再编码。因为一般人是已知+未知,所以编码时如果从已知入手引出未知,解码效率高,符合成人学习、理解新事物的流程。比如自控力,一般人以为是控制所以很辛苦(已知),现实是人无法控制自己(已知)。我们可以做的,只有不断了解自己(已知),跟自己和世界持续调试(未知)。
一个分享稿的整理,连续三次都没有回音,一个周总结只见过一次再不见踪影,一个习惯说养成立马形毕露,跟一个人讲半天交付的成果依然不满意……任务交出去后静默的(类似),总让我情绪抓狂。凡事有回音,这是上一任老板的要求,没想到似乎被我完整继承了,包括情绪。
情绪中比较多的是不耐烦,感觉自己想一个唠叨鬼,很讨厌。无论工作还是其他,但凡类似场景,情绪按钮总能直接扣中。
貌似日本人还因此写了一本书,讲如何交付的,可见是一个普遍现象。尤其现在,所有人的关系都是协作而已,交付发生在所有的地方。
放下情绪重新思考,反思:
首先要耐心、耐心、耐心
耐心、无情绪地沟通,才不会浪费更多时间做自我损耗。
其次,带着情绪也可以,用述情的方法表达情绪
而不是压抑情绪或者任由情绪冲动表达,还需要更多的练习。
再次,交付本身的流程
回到交付本身,可能出现的问题是:
交付前没有讲清楚期待,交付中或许沟通不充分,交付后任务跟踪没到位,未及时调整。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复盘后发现,其实交付前的环节最重要:
1、选择合适的交付人:
谁合适?谁能做好?谁有时间能做好?
(把合适的事情给合适的人,人对了什么都好定。如果一个人反复没反馈,要么这事对他不重要,要么找错人了)
2、诉求有哪些:
为什么要做,背后想要的是什么?做到什么标准是好?
(讲明白需求,具体做法太多了,不用揪着具体如何做到,给别人空间)
恰恰这块想得少了,尤其1,一而再,再而三地碰壁。还好,也意识到了,工作室这块就这样搞定了的,选择了“成长控”来做成长类的书,基本共识有了,果然后面沟通容易得多,上道快。
每一人的成长,都需要不断碰壁和打磨才成器,自己更不例外。
一件事情交付前花2分钟预演一遍,真是太必要了。尤其,预演可能出现的障碍和问题(比如,自控力失控的一刻)。
交付中,确保对方收到诉求,解码后,双方确认完毕。
比如昨晚检查视频,反复讲诉求(写清楚明白节省沟通时间),对方一如既往地不明白,很生气,又一次的刻板印象出来了:
他就是一个程序猿。
早上再次沟通,他终于给出1.0版,在此基础上再沟通,给出2.0版。我在2.0版上再改成3.0版时想,既然此人程序猿,我的交付就可以写成类似程序似的嘛,比如直接写成模版,让他填空不就好了吗?
于是,豁然开朗,在3.0版中留出填空的部分,这次他终于填明白了。
交付后,任务跟踪+调整。
情绪一般时忽然想到某件事情,或者某件事情一直萦绕心头,不如都记成任务跟踪吧。尽量借助各种工具,目前觉得锤子便签挺合适,因为简单、清晰。
有跟踪,才好做调整。比如看一件事情没有回音,确认一下,如果不ok,直接plan B。
交付是一种传达,跟知识/书/视频……是一回事,无非是编码、解码,在反馈基础上再编码。因为一般人是已知+未知,所以编码时如果从已知入手引出未知,解码效率高,符合成人学习、理解新事物的流程。比如自控力,一般人以为是控制所以很辛苦(已知),现实是人无法控制自己(已知)。我们可以做的,只有不断了解自己(已知),跟自己和世界持续调试(未知)。
如果你有类似的烦恼,欢迎一起来说说,都是怎么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