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客体关系# 2016.4.10 C&B15班课程备忘录——客体关系单元主题报告
客体关系单元的课程即将告一段落,这一圈学下来,了解了很多客体关系的理论知识。从这些理论知识中,让我们很深的看到了客体关系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影响。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很多人都产生过此类疑问:我现在长成这个样子都是因为小时候和父母的关系不好?都是因为父母没有把我养育好?
客体关系是一门最能启动反思性的学科,这也是客体关系理论具有如此大魅力的原因之一。但是如果我们启动反思后,却把客体关系学成“怪罪父母指南”,那是非常不值的。客体关系不应该是反思的终点,而应该是反思的起点。也就是说我们不是通过客体关系的学习把自身问题指向父母的养育,把他们作为债主就完了,而是应该通过客体关系的学习,在对父母的养育以及与父母的关系进行反思的基础,启动自体的修复,承认此刻自己的困境已经与父母无关,逐渐独立而担当,这样我们才可能获得救赎。
客体关系理论中提到的父母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特别是母亲在其中产生的重要影响:
1.三类母亲如何造就孩子的退行和攻击孩子的固化结构
A.神经质的(精神病性的)母亲如何导致孩子的边缘化
神经质的母亲能够很好地处理婴儿的需要,但是当婴儿成长到要从她的视线中离开时,她不能忍受分离。对儿童的每个行为都以是否符合自己的意志进行规训。
B.早期母亲对孩子的理解无能将让孩子定位低能之间的关系
早期母亲对孩子的理解无能的母亲(即不能沉浸于原初母爱贯注的母亲)发现自己不能进入原初母爱贯注的状态,可能因为她太过抑郁或过于专注其他事情,她很可能为自己早年的丧失寻找替代。
C.着急的母亲如何破坏养育促进的环境感受力
特别着急的母亲对婴儿的心理健康会产生最坏的影响,因为环境的不稳定与不规律的特性将危害自体感的核心。她以焦虑为转移形成很多担心,因此弱化儿童对环境的感受力,导致儿童情感隔离。
2.原生家庭的心智破坏以及家庭关系的相关性研究
A.母子关系是亲子关系中最原始的一级。母子关系的品质关键在于母亲的品质,主要是母亲的人格。
B.意志的破坏力与强行侵凌
自体障碍的母亲:她人生的失败会让孩子来补偿,她人生的不容易让孩子来完成。
C.忽视与隐性的恶惩罚
客体关系主要是围绕感情展开的。
D.病态的爱与不能分离的绑架----原始依恋。
对父母的原始依恋会影响新关系的建立。新关系的建立需要责任、担当(权衡利弊后的担当)。
你的独立性越高,你与原生家庭告别的程度越高,你建立新关系的能力就越好。
自体发展得好,知道自己的困境与父母无关,自己能够去承担。
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属于很多功能都被原始依恋代理的,表现为在新环境中有很多退缩、退行。Eg.连叫我起床的人都没有了,所以我要和父母住在一起。
3.依赖与退行的评估:
依恋只要一过度(除了量的过度,是否还包括时间的过度?)就变成依赖了。
1)绝对依赖:绝对没有意识到母亲的照顾以及他对母亲的依赖。这是对婴儿的描述,但其实很多成年人也是这样。
Eg.HL对父母要求很多,达不到就有怨念。
当情绪出来,儿童在早期处理困难,(而又没有得到父母合适的引导)就会发展出绝对依赖。
①偏思维型的孩子形成绝对依赖,容易导致网瘾,因为TA需要用思维进行补偿。
②偏情感型的孩子形成绝对依赖,容易整日和朋友混在一起,荒废学业,因为TA需要用情感补偿。对于这类孩子的治疗,要把TA的需要一点点抖出来。
2)相对依赖:开始意识到依赖,并对这种认知感到焦虑,也开始象征着客体关系能力至关重要的发展期,开始客观能力的发展,逐渐减少依赖的程度,适应不断的依赖的挫败。
3)朝向独立:朝向独立完成一系列的告别,寻找社会认同的客体关系。如未完成“独立”这个过程,则虽然你已成家立业,但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特别是在处理亲密关系时,仍会感到来自本心的阻碍。
前面两个阶段发展的好,幼儿才能在经验基础上建立一个牢固的健康的内部世界。
4.①社会化的核心指标就是建立关系的能力
关系意味着资源的建立和开发,这需要足够的心智来进行推动,良好的关系是有边界、有空间感、有生长性的,这需要你的心智是开放的、链接的、合作的、分享的,充满希望和担当的,最终我们将在关系中遇到一个不断成长的自己,这里面我们将很深的看到关系是有影响力的,这种影响力或许是侵凌,或许是扶助,当关系僵化时,一定记得,让自己的心智重新开启生长模式。
②关系的边缘化就是僵化,关系是最经不住时间检验的,因为它的保质期实在太短,保鲜方法是不断让关系新陈代谢,我们确立一个个共同的目标,共同的担当、共同的分享去推进关系的保质期!
5.内投的机制
有些小孩在成长过程中内投了很多不好的东西、恶的形象,这样的孩子与父母的关系通常都是很不好的
内投的机制:
1)母亲不响应孩子的原始需要和满足
2)孩子做出剧烈反应,需要被满足,遭拒绝
3)孩子的对抗和要求,持续失败,孩子通过幻想建立恶形象,然后隔离排斥
4)创伤性想象,成为核心持续的心理活动
5)恶形象逐渐被建成恶结构
6)客体关系中恶意投射性认同成为核心心理活动
7)心智结构的特征:隔离、怀疑、边缘化、攻击,形成心理活动的封闭圈,形成心理动力的循环
从这些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客体关系对人的成长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包括起到促进作用,或是造成折损。但一个人人格的形成、自体的发展,真正起到关键作用的还是这个人的内在基质,因为你所经历、面对的一切都在于你怎样内化、转化。
就像克莱因单元提到的——“好的客体关系经验对于自我的整合和发展起主导的作用。但是好的客体关系并不一定形成好的客体关系经验。有些母亲是给予了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的,看似孩子与母亲有着良好的客体关系,但有些孩子在这样的客体关系下却没能形成良好的人格结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因为每个个体都有一套内在转化机制。一部分孩子由于自身特殊的内在转化机制可能在良好的客体关系中无法形成良好的客体关系经验,他们的内在转化机制只是对客体关系进行平行移植,表现为只是需要、依赖于良好的客体关系,而没有形成内化良好的客体关系,形成经验并进一步形成人格结构,最终在原始依恋关系这一级形成固化。而如果能将与母亲良好的客体关系内化到个体的人格结构中,则个体会产生“我是可以爱别人的,我是值得被爱的”的认知和情感基质。有了这样的认知和情感基质的个体对于产生的好感敢于表达,于是能进一步体验到很好的情感链接,形成良好的自尊,从而形成健康的人格结构。”
所以对于客体关系理论,我们不要把它学成“怪罪父母指南”,因此产生诸多怨念和恨意,因为“你长久的凝视深渊,深渊也在凝视你”。我们应该保持发展的眼光去看去理解客体关系理论,使用它让我们去看清问题产生的原因,而接纳现实,并推动改变现实,把生命的爱意和力比多基本放到了未来的存在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