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是看不上梁实秋的,多次撰文怒骂抨击。我个人喜欢鲁迅的这种硬骨头,也喜欢他杂文的犀利。
如果在以前,我是不大会读林语堂和梁实秋的。但年龄渐长,经济基础好转,这些“资本主义走狗”的文字,所表达的思想,竟和现代人的处境有很多相似之处。
读书,不能读没有一点分歧和难度的,路,也不能图轻快,只走熟悉和平坦的。我们普通读者,虽不能做到兼容并蓄,却还是要放空自我,重新审视这一批在文坛上留有足迹的作家。
今天读了梁实秋五篇。《年龄》《敬老》《穷》《怒》《快乐》。只看题目,他就不是哗众取宠的流行作家。是一个惜墨如金,不说废话的实在人。
韩大爷形容梁实秋:广袤平原上的小小人,周围有四面八方的力为他保持着动态平衡,让他有了一种赤子的目光,满怀勇敢且敬畏地伫立在大地上,一点点走,一点点看,听,了解,为你讲述从他的躯体和目光中,所体察到的整个世界。
不得不承认,从昨天开始,就被他细致入微的描写圈粉了。
特别《女人》,写到母亲看似柔弱,为了孩子,为了家庭,能够煤堆里抓老师,舍不得用电,穿针引线为家人缝补衣服的勤勉,都触动了我的内心。
今天五篇,也有笔法一致。从现象入手,采取挖苦、质疑、玩味和敲打的方式,指出人们对年龄的恐慌,对敬老行孝的盲目与走秀,道出老年人真正的价值,如何才是真正的敬老。
《怒》,从发怒时人的外形进行描写,提及怒对人生理、社会关系、幸福感方面的害处,提出要抑怒是种修行,要自我调节的倡议。
《快乐》,开始通过描写帝王的财富地位与快乐的对比,提出快乐其实没有那么多外在附加值,而是来自与心境。只有快乐,才能解除痛苦。
重点谈《穷》,或许因为自己穷过,也酸过,所以,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格外认同。
我们每个人出生,是不知道自己穷的。小时候大家的快乐都很相似,玩泥巴,拍皮球,怎样都是高兴的。到了少年时期,慢慢有了欲望的萌芽,对财富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
成年后,一个穷字,开始掺杂进社会关系的考量。我是在上高中以后,才知道穷对一个人来说有多可恶。穷,本身就是罪恶。这话偏激,却是经过印证的。穷是万恶之源。如果你没有穷过,就不曾体会过那种酸楚。社会等级自古就有,不过在经济基础薄弱的国家,在贫富差距小的时代,这些对比不强烈,不刺激人的敏感神经,被掩盖了。
哈佛大学出身的人,自己的孩子更容易进入哈佛这样的精尖名校学习,占据财富榜首。底层社会出身的孩子,跳跃阶层的人寥寥无几。我是穷人家出身,如今,也成不上中产。不是不努力,只是所处环境,资源和认知能力,都给我们设定好的上限。
不得不承认,越是心态成熟,我们越能认可这种不平等。
与穷休戚相关的,是酸。作者说的特别好,所有的穷人,为了面子,为了骨气,为了尊严,会很洒脱的,比如孔乙己,说出茴字的三种写法。这其实是穷人“自保”所酝酿出的独特心理。
穷,对家族来说,有历史原因,有偶然因素,更有个人努力,加上聪明才智和时代机遇。所以,贫穷不可耻,但穷,也不甚光荣。所以,脱贫,仍然是必要的。每一代人,都可以凭借自己努力,上升一个阶层。家庭责任感,也会促使我们为自己,为孩子,做出一些铺垫。
我在时间河流对岸,看你眼波一汪流转。百折千回,都是对生命的敬畏与真诚。梁实秋就是让我们进入他的脑海,用赤子的目光,看人生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