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电影《无问西东》观后感
徐 霞
近期热议的电影《无问西东》,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坐在影院,我有太多的感动,一次次被泪水模糊了双眼。走出影院,我脑海里一遍遍回旋着电影里的台词,遵从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爱你所爱,无问西东。
我是真心喜爱这部电影,爱她独特的结构方式和直击人心的台词,爱她飞扬的青春和生命之美,爱她传承百年的知识分子的风骨和气质,爱她所呈现出来的家国情怀和史诗感,更爱她不求尽善尽美,但求无愧于心的真诚。
《无问西东》通过四条线索,贯穿百年历史,从民国到西南联大,从六十年代到改革开放以后,多视角、多维度、多时空地讲述了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故事。串联起这段历史的吴岭澜、沈光耀、陈鹏、张果果等几位年轻人,不单有清华大学师生的身份,更有一脉相承的精神内核,那就是内心的真实、善良、正义和同情。
出身名门的沈光耀于1938年到西南联大求学,目睹了侵华日军的疯狂空袭,看到了满目疮痍,哀鸿遍野,自己熟悉的小男孩死在母亲怀里。面对家与国,忠与孝,命与义的抉择时,他遵从内心最真实的感受,违背了“不当兵”的承诺,毅然决然加入飞虎队奔赴战场。当他开着飞机撞向敌人的军舰前,只能说一句“妈妈,对不起。”他用自己短暂的青春兑现了缘于心底的诉求,俯仰无愧于天地,唯独对不起自己的亲人。
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曾自勉说:“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无论生活在什么样的时代,生活永远都不会如人们想象的一样完美,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到事事如意,只要能够跟随自己的内心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就是幸福的,致于成败也不是那么重要,只要无愧于心就足够了。
孤儿陈鹏于1962年就读清华大学,读书期间爱上了小护士王敏佳。毕业分配时,作为高材生的他得到了同学们最为艳羡的工作,但他为了王敏佳毫不犹豫地放弃最荣耀的工作。当王敏佳陷入低谷,不停往下掉时,所有人都避之唯恐不及,唯有他拼尽全力托住她,愿意成为那个给她托底的人。陈鹏最后还是珍藏起自己的小爱,去拥抱自己的大爱,投身祖国的核事业,无怨无悔地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因为陈鹏始终明白自己内心里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无论代价如何,他都选择听从内心,默默守护一生所爱。
生活中大大小小的选择往往决定了我们人生的走向,每一个选择对于我们来说都至关重要,我们是遵从世俗的选择,还是自己内心的选择?导演李芳芳对片名解释说,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面临纷繁的选择,受到万事万物的干扰和阻碍,无论外在的社会如何跌宕起伏,都对自己真诚、坚守原则,内心没有了杂念和疑问,才能勇往直前,无问东西。但愿我们象陈鹏一样明白自己内心真正想要什么,继而清楚地知道该怎样活过这一生。
懦弱的李想是王敏佳最为中意的医生,他的理想就是响应上级的号召去支边。可是在这个节骨眼上,“警告信”东窗事发,此时,李想只要站出来帮王敏佳澄清,承认信是他们俩一起写的,事情就不会继续坏下去。但是他害怕被人发现这个“污点”,他的支边梦想就无法实现,故而选择了沉默。王敏佳因为爱着李想,一个人把责任扛了下来。李想眼睁睁看着王敏佳被推上批斗台,被愤怒的群众围殴致“死”,这成了李想心里永远无法弥合的伤痛。支边期间,李想用自己的余生完成了救赎,也救了他人。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是李想,被功名利禄、成败得失、荣辱褒贬所惑,常常违背自己的内心,违背自己做人的原则。可喜的是不完美的李想,却在不断地成长,最后在生存与牺牲中选择了成全他人的生命,升华了自己的灵魂。如果我们也如李想一样,接受真实的不完美的自己,并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地重塑和完善自己,成就更好的自我,也就无愧我心了。
广告公司精英张果果,在尔虞我诈的职场上摸爬滚打,在金钱和权力的角逐场上,见招拆招,从不以真心示人。他给自己包上一层厚厚的保护壳,笑容越来越少,内心越来越拧巴。当他偶尔从梦里惊醒,焦虑而无奈。因为一个奶粉广告的提案,他结识了四胞胎一家人。因为输掉了提案,无法向他们兑现提供奶粉的承诺。在面临抉择的时候张果果犹豫过,他试图跟四胞胎的家人断绝联系,也考虑过要不要去报复前上司。但是,在听了父母的一段前尘往事后,他做出了听从内心的选择,拒绝了前领导提出的合作提议,不再卷入前公司的明争暗斗,尽心尽力援助四胞胎。他选择了做自己觉得正确的事情,并获得了内心的安宁与平和。
世俗也许很强大,强大到我们拼尽全力也无法将它改变。外界声音很嘈杂,我们面对的诱惑很多。但是,即使我们无法改变世俗,却能决定自己的一生如何度过。听从内心最真实的声音,追寻最原始的安宁。虽然不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就如影片最后,清华才子张果果对新生儿所说: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