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时间读书实际上是很有意思的话题。
一本书要读完要花很长的时间,我坚持不下去;
我怎么知道它有没有用呢?
工作那么忙,下班累成狗,读书岂不是更累人?
如果你也有上面的想法,其实都有一点完美主义的心结。
完美主义就像去做一件事情总是希望做到最好。
所以在还没做之前就想着,要所有的条件都准备妥当才能去做,否则就不会开始。
就像我准备拿起一本书要看——
结果发现桌子太乱了,
家里声音太吵了,
椅子不舒服,
背景音乐没有设置,
微信和微博又谈信息提醒了呢,
还有你一个小时候以后要出去约会··· ···
哎,还是想把这些烦心事儿先解决再看书吧,于是我选择放下了书本··· ···
这不是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遇到的情景么?
那有没有正面一些的例子呢?那些我们眼中的成功人士,他们是如何在阅读的呢?
比如小六一直很崇拜的@秋叶大叔和@萧秋水教主,他们会在什么时候看书呢?
进入他们的微博人,然后以“书”为关键字,你就会看到类似这种一大堆的结果:
截图就放两个,其实是一堆,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去验证一下。
给我的感慨是,两位每天飞机高铁到处跑的前辈,一直在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比如坐高铁,等待的时间)在进行阅读。
郝明义的《他们说-有关书与人生的一些访谈》里面,有一节是访问詹志宏。
詹先生是PC Home集团的董事长和城邦文化的创始人。他提到自己的书房有很多的书包,每个都装有几本书。
“为什么要总是把书包装那么重呢?都装了些什么?”
——就是贪心,我读书快,总是怕手边没有书可看,所以每天早上出门就会慌张地想,书包里应该多放几本什么书。
我可能有一堆对相关资料,正要处理的文件要带,但是只放一本书又不甘心,怕有时候可能忽然想看某些书,所以忍不住多塞一点... ...通常,都是些和气氛完全悖反的书,可能是想跟一个题目搏斗,所以放了一本相关的书,又怕有些零碎的时间比较想看娱乐性的书,因此又偷偷放了两本小说。
读到这段忍俊不禁。
确实如此啊!每次出趟门,一天或者几天,总想着多塞几本书,又为塞什么样的书发愁。
好在现在有kindle,休闲类的比如小说用kindle,商业类的需要做笔记的就带实体书。
我和一个女性朋友聊天,我们都工作了接近10年,然后她提到了一个感慨:
就是工作越久,越发觉自己需要学习,阅读的需求迫切。
我说是啊,你看机场和高铁站的书店,进进出出的也大多是背着通勤包的人。
因为工作和阅历的关系,越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对新知的敏感度,所以越希望能够学习;而通过书本阅读来学习,是最自由的方式,随时随地,塞包里就行。
李开复先生在最近的一期论坛做分享的时候,提出了"每年读100本书"的建议。
我很庆幸人生有三个阶段,每年阅读各类书籍超过一百本,那是我最快乐、成长最多、得到最多养分的时期。
对于读书,我有“三做三不做”的建议,希望对大家有启发:
1)多读不同意见的书;
2)多读历史;
3)要中西融会贯通;
4)别读翻译劣质的书;
5)少读纯理论的书;
6)少读成功学的书;
再有就是任志强,潘石屹,梁文道,罗永浩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大人物,他们的微博很多都和晒自己在读什么书有关系的。
怎么才能做到1年100本书呢?
现在不挺流行100天习惯养成么,那就不如先从100天33本书开始练习吧。
那有什么方法和诀窍么?
《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的作者二志成提到的一些方法,我做了一下整理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
(1)购买能够抓住你的心的33本书,不论是书的封面、作家还是内容
(2)在微博上坚持写读书日记,比如#100天阅读进化#,同时简单记录一下书的名字以及花费的时间和所读的页数
(3)严格遵守晨间读书1个番茄钟
(4)严格遵守晚间读书1个番茄钟
... ...
根据之前的阅读训练营的数据统计,一本230页的书,如果一天只花1个番茄钟,一周可以轻松读完,如果一天两个番茄钟,一周两本书对你来说是很轻松的。
对,还是那个问题,你有这个洪荒之力去做么?
所以,如果有人跟小六说:“你说了这么多,我还是没有时间读书”。
那我一般都不再提供什么建议,因为在你的优先序列中,阅读不在前几列。
时间是碎片的,这已经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既定生活状态。
所以,如何利用自己的碎片时间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
方法有一堆,但前提是,阅读对你真的是时间的问题么?
毕竟,你已经知道了,比你没时间的那些人,他们都还在想办法阅读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