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位受过量饮食困扰的朋友的自述:
今晚我煮了一大盘意面,配着培根、鸡蛋与蔬菜,外加四根鸡翅。餐后还吃了一块蛋糕。然而,并没有吃饱的感觉。我随手拆开一大包薯片,一边翻看手机一边吃,不经意间就吃完了。我不应该再吃东西了,我想。于是往嘴里塞了一块黑巧克力,以作为今晚进食的终结。是的,是黑巧克力,不是很甜的那种----我在心里安慰自己。
然而,我那么快就被击溃了----我又想吃东西了,虽然我并没有感觉到饥饿。要怨就怨这倒霉的述职报告,最近半年的工作基本上属于停滞状态,没有什么新项目,之前的收尾项目也是一团混乱,我实在无处下笔,更何谈言之有物?呆坐在灯下已经两个小时了,明天就要交稿了,已经拖到不能再拖了。我感觉胸口被什么压着,喉咙里也是卡卡的。我不由自主地走到厨房,目光如炬,审视着可以食用的一切。我选择了一袋净重400克的面包,顺手还冲了一包咖啡。我只是想稍微吃一点点东西,我不能吃太多了。我反复告诫自己。
坐在灯下,一片片吃着面包。我感受着张嘴、咬合、咀嚼、吞咽的整个过程,这个时刻我最能够感觉到自己是活着的,有生命力地存在着。我回想着自己独自在北京打拼的这几年所有的不容易,想到工作中的艰辛与受到过的委屈,想到走过人生中每一个岔口时渐行渐远的朋友,想到年迈的父母,亲近又疏离,想到孤独的童年,那无人回应之地,想到越来越不喜欢照镜子的自己,想到自己那么多的奋不顾身、勇往直前都抵不过的那些隐隐泛起的酸楚与无力……你永远不会知道,哪一种情绪会裹挟着夜色在不经意时猛地窜出,然后渐渐弥漫开来,把自我吞没。此时,星星相伴,我被寂静环绕;此时,眼前的咖啡喝完了,一整袋面包也吃光了。吃东西对于我来说,像是自己给自己建立的一个避风港;此时,我很平静。
我总是控制不住想吃东西的欲望,不停地过量食用各种食物,且以零食居多。潜意识告诉我这样做不对,但越多的担心与控制,就有越多次的发生,重新制造这样的循环。我清晰地体会着吃东西的过程以及过量进食后难受的感觉,体会每一种细微感受间的差别。当我吃得过多,感觉难受的时候,却又渴望能够让自己以暴力的方式将肠胃里的东西倾泻干净,那感觉将宛如一次新生。就这样,我既享受又厌恶自己因防御那些我无法言说的不安与恐惧而做出的自毁行为。我在不断地坠落,又不断地升起,加速,再坠落,悲观与沮丧渗透进血液,痛苦清晰可见,一次次地被这种漩涡般的黑暗力量吞噬。
这是一个变化无处不在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身处此时此地。出于渴求安全、安稳的本能,面对需要更多灵活性与适应性的时代要求,我们时不时地会感觉到无力、局限、失控与无尽的焦虑。而有时,我们在生活的道路上坚持勇敢地前行了很久,面对很多艰难的大事都一路挺过去了,却在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上崩溃了,因为它们是多少次心碎的叠加,而这些小事打碎的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最后一点热情与渴望。当焦虑、抑郁、恐惧、愤怒、悲伤抑或委屈等情绪扰得人心烦意乱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来应对与处理。
其中会有一部分人,在应对某些状况时选择了过度饮食的方式(即使已经吃饱了,但还是无法停止大量进食,且多为高热量垃圾食品。上瘾、强迫性重复并对此感到羞愧),这种症状在生活中强迫性地反复出现,折磨与侵蚀着他们的心灵。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身心变化使得饮食行为发生紊乱,且变得越来越让人担心呢?是什么样的身心变化促使内心的欲望转变成了实际的行动呢?而这种逐渐地越来越不受控制的行为究竟会发生什么样的作用呢?
温尼科特提到过:“心理是个体的一部分,负责内心联系,和躯体的关系,以及和外在的联系。”饮食行为的紊乱造成了他们身体以及外在实际功能与内心的阻断。在行为发生的过程中,从初步的进食时的欢愉逐渐过渡到麻痹与羞愧、懊恼、愤怒以及深深的悲伤,也非常容易成瘾。同时,还有一个更令人困扰的事实,那就是他们由于不断受到情绪波动的影响而感觉不适,这也会让症状不断加速,甚至变得越来越严重,发作节奏越来越快,在偶尔暂停以及再次坠落间不断地循环往复。比如在一个等待的漫长过程中,更容易不断地受到强烈情绪的阻碍,从而加大食量。他们不得不承受着大量进食所能体会到的全部感知。在这个过程中,食物的美味与艺术感不存在了。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受到这种生活方式的困扰,想要赶快“好起来”,恢复正常的作息饮食规律,重新掌控好自己的生活方式。但越是着急,往往越是事与愿违。这种不现实的焦虑之所以如此强烈,是因为它是当事人内心理想化的结果,对自身是否完美的要求极其强烈。但迅速恢复正常这个想法本身,很可能正是发生过度饮食的原因之一。因为“恢复正常”这个强迫性的要求正是症状本身的特点:快速地吃掉全部食物!不断加速!
生命是充满奥秘的,而人们对它的了解是有限的。在心理学领域,这些症状形成的原因非常复杂:有些人在生命过程中曾经历过的中断需要哀悼与释放,让过去的生命和现在的生命重新聚合在一起,让自己内心“死去”的一部分“活过来”,重建对生命的信任。而另外一部分人们也许是在努力创造一个隐秘的不易被人发现的内心世界,以隐藏自己的方式实现对被吞没感觉的对抗,以确保自己的安全。还有一部分人是自己童年时获得的爱与陪伴太少,所以借由食物来重温与获取温暖与安全感。当然还有很多很多可能性,均具有非常个人化的特质,且相互交叠错杂。这些呈现出来的“症状”并非是敌人,事实上,它们是来自于生命本身带着“密码”的诚恳讯息,我们的身体正是想透过这些让我们不舒服的状况来疗愈我们过去的心理课题、情绪创伤等。过度饮食就像是一种自我防御的方式,它的确会引起混乱,但如果不顾当事人当下的情况强行阻止,有可能引发更大的混乱,触动生命更大强烈的虚无感,所以深入与缓慢地进入交谈是值得的,培养一个逐步接纳的空间。慢慢来,比较快。
我们也可以试试应用艾瑞克森催眠的原则,把问题看成是我们想要发现的一些有趣的、不需要的、可以摆脱的任务或者习惯,不暗示自己过度饮食是一件坏事,以避免自己产生不良情绪引发不由自主的防御。越过批判性思维,放下罪责感,始终做到无条件地支持自己。比如可以每天问问自己有多享受饮食?而不是只关心实际上吃了多少。“享受”这个词很重要,它通向美好的事物与感受。同时,在平时容易过量食用的食物中通过增加其他的东西来阻断上瘾行为,比如在最喜欢食用的苹果派和咖啡中间,再配一盘蔬菜沙拉。因为潜意识很容易把造成任何形式上瘾的事情看做是人们每日正常运转的必要元素。如果我们能够模糊这个物体或者习惯,让它在某种程度上不那么明确,那么它就不会在潜意识中有重要的印记。一旦这个意象变得足够模糊,我们就能使用其他替代行为或物品来削弱上瘾行为,使之处于可控制和可消除范围。当然,有个适宜的节食计划也是需要的。
生命如此深刻的,存在过的痛苦和那些不愿意再一次去感受的东西不会消失,当它们不断地叫嚣着冒出头的时候,当我们的身体一次次感受到僵硬与紧缩的时候,就是我们该“看见”它们的时刻了。这不会是舒适与安全的感受,但也只有在那深邃之处,才有关于生命与成长的答案,才有关于旧的自我 “死亡”后的重生与转化。
改变是逆风飞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好好陪伴、支持自己,同时,我们深埋的心理模式,是非常需要依托各种关系来完成治愈的。它需要另一个灵魂敏感而温柔地看到对方的痛苦,给到对方能触及灵魂又刚刚足够多足够好的支持与关爱,这部分是可遇不可求的。不过,总会有人在不经意间给予了身边人莫大的疗愈与支持。如果我们有幸获得了这份温暖,愿也能够将这份理解与包容传递下去。当再遇到有人坠落时,有意愿慈悲地陪伴TA沉下去,有能力智慧地陪伴TA重新升起----回到心安之处。
也祝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以更多的勇气成为自己,并给予自己更多的理解、同情、尊重、感激与宽恕。安稳地沉醉于冬日暖阳,不惊不扰,就在此时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