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和一个宝妈同事聊天,我想到一个问题,最好的教育是什么?
因为我也是个宝爸嘛,比较关心这个话题,经常会有感触
那个宝妈说:我孩子一出生,我就开始定投她的教育金了
哇!突然感觉最好的教育,是父母永不放弃自我成长!
父母从期待,到孕育,到迎接一个新生命的到来。
可能会经历欢喜、害怕、犹豫、紧张、兴奋等情绪。
也为了孩子的到来,做了最好的物质准备~
但是有没有想过,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呢?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站、第一所学校
在这个学校里经常发生着不谈作业,“母慈子孝,连搂带抱“;一写作业,“鸡飞狗跳,嗷嗷乱叫”的大型现代家庭战争片……
因此也有很多父母,孩子期末考试期间,降压药、护肝汤不敢离手
因为,可能患上了,时下最热门的疾病——恐辅症。
更有甚者,中风、骨折、出家、倒贴甩卖“纷纷上演”,功力不够的家长已经被娃气成内伤。
在这个时候,家里的旺财都挑起了陪娃写作业的重担,为了这个家,狗狗也是操碎了心哈哈。
也有人感叹,辅导孩子写作业,简直太难了!
陪孩子写作业,可能是所有父母最崩溃的时候。
那他们为什么对教育这么焦虑呢?(我又何尝不是呢o(╥﹏╥)o)
许多家长,结束了读书生涯,有了工作,有了家庭,有了孩子,达到了某种意义上的“圆满”,便逐渐没有了了自我学习、自我探索。
咱们在生活中,很容易遵循“最安逸原则”,因为最轻松,最省事,看上去悠然自在,轻松洒脱,生活稳定,令人羡慕。
其实,很多人生议题并没有完成,而是搁置在那里。
之前有个和儿子一起考上研究生!这位49岁的宿管阿姨开挂了的新闻,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
在上海,有一位49岁的宿管阿姨,连续3年旁听交大专业课程,花700多天背单词、坚持上网课,和儿子成为同一届研究生。
她曾是位陪在儿子身边盯着作业的母亲,但效果并不理想,
“儿子三年级时,我发现他很焦虑,于是我改变了陪读的状态,拿起书坐在他旁边看书,而不是看着他写作业,来排遣他的焦虑。”
久而久之,陪读成了一起读书。
“后来儿子准备考研,我想着陪陪他吧,相互督促,至少有个伴。”
就这样,去年年初,她的考研之旅开始了。
2015年,儿子考上了大学,她决定陪儿子一起学习,“我爱学习,也想让儿子有学习的氛围。”
很多父母天天跟孩子说,你一定要怎样怎样,
如果孩子反过来说,妈,一定要当董明珠,爸,你必须当比尔·盖茨,你的反应肯定是你在开什么玩笑。
为什么同样是要求和期望,在孩子身上,我们觉得一切皆有可能,到自己身上才明白有一种期待叫不切实际呢~
咱们很容易对自己宽容,很轻易就满足,对他人“苛刻”,要求很高。
平时对于新的信息和资讯,也没有多少兴趣,似已疲惫不堪。
只有极少数幸运者能继续努力,他们不停地探索、扩大和更新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直到生命终结。
许多妈妈埋头于柴米油盐的生活,最大限度回避了与自己的修行,与他人的修行,与世界的修行。
我记得安德烈对龙应台说:“妈妈,你要先是你自己,然后才是我妈妈,父亲的女儿,丈夫的妻子等角色。”
我平时总是劝我妈妈,人到中年,路要越走越宽才好。
低到尘埃里,洗手做羹汤,本来是很幸福的事情。
但是,仅仅懂得柴米油盐,会离孩子的精神世界越来越远。
如果父母抗拒成长,就会把成长的任务转嫁到孩子身上。
如果父母不能接纳自己,对自己不满意,就格外需要一个令人满意的孩子。
如果父母不能处理好亲子关系,心中就会有一个“理想小孩”的形象,希望孩子主动符合自己的期待。
教育孩子的王道,是执着地栽培自己。
最理想的状态——孩子懂的,我们懂;孩子不懂的,我们也懂,至少,我们要与孩子有交集。
这个漫长的求索过程,既是为自己,也是为孩子。
孩子的起点,是父母的肩膀。如此说来,孩子永远不会有相同的起跑线。
最好的投资就是投资自己
作为家长,不要和孩子讲太多的道理,而应用实际行动去影响他们
所以,我非常敬重、佩服那些勤奋好学、不放弃自我成长的父母,咱们的传统教育,教我们的观念,一直以来都是自己难,让后辈活的容易一些。
同时,我也希望,我可以做我孩子的榜样,所以我不会放弃学习,不会放弃成长。
希望你可以跟我一起,共同进步!
晚安,我是小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