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
以儿童为题材的诗歌,写的是童心童趣,一般被称为童趣诗。这类诗较少,影响力小。
一、 教材里的童趣诗
1.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季节:春天
忙:争先恐后、手舞足蹈、兴高采烈,写出欢乐
2.袁枚《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季节:夏天
3.叶绍翁《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季节:秋天
诗人看到儿童挑促织,可能会想到家里的孩子,可能还会想到自己儿时在一灯独明之下挑促织。这样的所见汇聚了诗人悲秋之情 。
4.杨万里《稚子弄冰》: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敲承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儿童玩冰多有趣!
儿童在,天真在,快乐在,幸福在。儿童就是希望、活力、生机,儿童就是春天。清新活泼,字里行间渗透着纯粹与美好。
二、所有的儿童诗都表现童心童趣吗?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前两句写的是忙碌的景象,农忙时节。这样的场景有不少诗人也描述过:
白居易《观刈麦》: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翁卷《乡村四月》;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2.这首诗的基调不是天真可爱,而是通过儿童这个意象来体恤农民的辛苦
3.如何深入学习这类诗?
这时的儿童本来应该干什么?急走追黄蝶,挑促织,放纸鸢。此刻他们在实实在在地劳作,也傍桑阴学种瓜。
4.为什么写童孙?烘托,他们来劳作,可见成年人忙碌到什么程度了。
钱理群先生说:对于文章的解读 ,真正的解读,应关注不是这一类一群一组,而是从这一个出发,具体作品出发,才能有具体的分析,如此才有价值 。
5.《四时田园杂兴》可分三类:写农民艰苦辛勤的生产劳作 写农民安定闲适的生活景象 写农民所受到的压迫与剥削
(1)如第一类:
其一:小妇连宵上绢机,大耆催税急於飞。今年幸甚蚕桑熟,留得黄丝织夏衣。
其二: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再回头看: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这里有的就是忙碌和辛劳,为了生计,为了活着。
儿童的意象,是童趣诗中的灵魂所在感悟童趣诗中的内涵,我们必须正确理解儿童这个角色,在童趣诗中的作用。那么儿童意象有什么特点?与老人、成人、隐士高人之间有什么联系?
三、儿童意象
1.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有人说贺知章以乐写悲,儿童的笑问重重敲击贺知章的心灵深处,沧桑感油然而生。这首诗中,儿童仅仅只发挥这样的作用吗?其实不然。
2.儿童意象的特点
(1)跟高人隐士向往的境界联系在一起施肩吾《幼女词》: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向夜在窗前,学人拜新月。
乞巧节两个传统,妇女比赛穿针与拜月。诗人为何写幼女?诗人是一道士,幼女可是就是他自己,他希望自己能复归于儿童。
(2)跟老人联系在一起
王维《渭川田家》: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野老念牧童?这是一种文化现象。人的一生有起点与终点,起点就在牧童这里,天真浪漫、无忧无虑。终点就在野老这里,历尽沧桑、日薄西山、垂垂老矣。两者放一起,就会形成一种张力,深深的撞击在诗人的心里,也在读者的心里。在人生的两点之间,诗人试图在寻求
一种平衡:我垂垂老矣,但是我的心灵,是不是可以回到牧童,回到他的天真、烂漫,回到他的悠闲 。
(3)出现在跟成人的问答中
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一问一答间,诗人的精神已经进入童子所启示的那个境界中去:至于隐者遇还是不遇已经不是重要的问题了。
贺知章《回乡偶书》一诗中,儿童意象的三个特点都出现了
人生如梦啊,我们终究不过是故乡的过客。世事无常,此心安处是吾乡。诗人尘封的心被儿童拯救了。对生命终极关切的向往,儿童意象可以说,才是这首诗的灵魂所在。需要我们思辨意识与能力,了解儿童诗更深邃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