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困觉猪
小时候乖巧,到镇上,大人问要吃什么,半晌不出声,只说是买书,其实是惦记“矮子包子”,分水武盛古街,新华书店巷口那家。
母亲总是善解人意,“就去那边吃包子吧。”我赶紧地跑在前面带路去。
小弄堂口,四五张方桌,几条长凳,几个煤饼炉子,十几叠小蒸笼,游哥夫妻俩,忙得抽不出手来。人们排着队,占着道,也没人计较——谁会跟吃过不去!
“一两分钟,就好的。”游哥一边麻利地盖上小蒸笼,一边用筷子衔点馅,一手捏皮子,一下两下,放小笼里。不一会儿,满笼了。这边热气腾腾的出炉,那边顶上新的一笼。时常是两笼三笼地出。
往小碟子里倒点醋,那醋香又酸又爽,勾人肠胃,再蘸点辣酱,一夹,一蘸,一送,皮薄肉香,汤汁溜烫,那一口腻过嘴角的鲜香,上了点年纪的都留着味,过瘾。
小镇早点颇多,包子铺也不少。大老魏包子,在武盛古街老百货店斜对面。大蒸笼,包子个大肉满。干菜,豆沙,各种菜馅,三个管饱。“毕浦小笼包”也在镇上开了几家连锁。这种“小包子”,现蒸现吃,一口一个,十块钱一笼。再添碗豆浆,或来碗粥,落胃。其余包子,也各有味道。
单说“包子”,要独辟蹊径,弄出点名堂,搞出个花样,又谈何容易。
吴红霞,2007年开始在分水镇东溪工业园区寻了几间店面,取名“宴春阁”,做农家菜。后又在天目溪边,经营了一阵子“砖山·望湖”。这位从小喜欢跟着母亲做小吃的女人,对美食,尤其是小吃情有独钟。
或许正是源于“小吃”情节,她总是惦记着要做点什么。疫情原因,饭店堂食时多时少,有外卖单子也做。一空下来,她就想到要做早点,做包子。
“两头做,不辛苦啊,你一个女人家?”
“欢喜做,辛苦点不要紧的。”她的脸上洋溢着乐观的笑容,看得出,她是个吃得起苦的女人。
后来她专门去阳普学做“毕浦小笼包”,一学就是三个月,每天起早去义务劳动,一门心思学手艺。师傅基本上不教什么方法秘诀,全凭自己参悟。每天一站几个小时,这样的辛苦,她丝毫没有使她打退堂鼓,反而历练了她坚毅的性格。
“包子要好吃,才会吸引顾客。”那一次,抖音上一则山东包子吸引了她,为了寻得好味道,她又跑去山东了。一周时间下来,她从搓粉捏团、掐皮入馅做起,渐渐懂得:包子要好吃,得纯手工做,而且馅料要鲜香充足,有小时候包子的回味。
凌晨四点多,天还蒙蒙亮,吴红霞就在就忙开了,她先是熬米粥,再磨豆浆,之后开车去买土猪肉,到定点的杀猪师傅那里。
“不是土猪肉,味道就不一样了。”她明白,肉包子最讲究的就是肉,正宗的土猪肉做包子馅,再用调料配制,肉味扑鼻。
一位上海客人慕名而来,几只肉包子下去,数大拇指,“外观好看,肉陷也好,小时候的味道,吃到26年前的味道了,能打包吗?再来五十个。老板娘加个微信,下次快递。”
“谢谢夸奖,有,有,有,微信我扫你。”吴红霞心底由衷地高兴了起来,一脸的笑。除了店食,出笼现吃,还有速冻配送,或者快递等,她的经营模式,也是呼应着顾客的方便与市场需求。
包子要好吃,馅是关键。无论是肉馅,还是菜馅,都讲究一个“味”字。
笋干是菜包子馅的必备品。吴红霞用的是罗汉笋干,专门从合村农家一家一家收来,自己晒制,屯好。这种农家罗汉笋干,一煮即软,即使“四十齿松”,也不塞牙。咸淡扣牢,口感自然糯软脆鲜。
正宗的盐卤豆腐,切丁,加葱花配料;还有干菜肉,葱花香;或佐以萝卜丝、香菜等配色,就是简单而完全意义上的“色香味俱全”。
开包子铺,要有人气。吴红霞深谙此道,选“点”就得天独厚。她的饭馆,在东溪与柏山交口处,地面开阔,正是往来的三岔路口。左往桐庐方向,右往分水、千岛湖,于潜、安徽方向,有“通衢”之便。看似偏于一隅,实则好地方。周边开阔,往来货车频繁,便于停车吃饭。
下公路转弯,则通向徐凝小学。早餐,怎么少得了孩子们呢。除了主营各类包子,还有豆浆,米粥,卤鸡蛋等早点。
“你们还欢喜吃点什么?”吴红霞常常问顾客。是否合口味,是她交流的主要话题,以此提升服务质量。你看,她的包子“个头”定位,差不多就在大包子与小笼包之间。
实体店有多难?对自己从事的餐饮、小吃,吴红霞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热爱和自我的坚持,在我看来,是极其可贵的。红尘千履,甘于在缝隙里坚定生长,仍有光芒抵达。
“出锅了,趁热吃。”这个做包子的女人,从不说辛苦,她热情地招呼着,跑里跑外,忙这忙那。叮咚一声,扫码的微信、支付宝里,到账的声音此起彼伏。
分水江畔,晨间微凉,空气清新,秋风拂面。檐角窗台下,青红紫蓝,飘散着花草香馥之味。一根躺赢的粗壮枯树,青蔓花簇;靠边的秋千木椅边,藤蔓瓜香;几张木桌,敞亮在天空下,竟有几分闲逸之感。
那么,来一碗豆浆,一笼包子,美好的一天,又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