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分享一篇2020年刊載於ET&P討論EO(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與績效關係的文章,作者一共有5位也都在EO領域又很好的發表。
文章算是一篇綜述性文章,在回顧EO相關研究的基礎上利用仿真的方法,試圖發現EO與績效關係研究中的一些不足之處。
文章指出在社會科學中建立因果關係較為困難,不僅需要排除內生、外生等複雜的因素,而且數據較為隨機,對於策略管理領域亦是如此,策略研究著重在探討企業生存、成長獲利的因果關係。本文則關注在EO與績效關係的相關研究(EO與績效的關係是策略學者關注的一個主要方向,尤其是策略領域研究創業研究的學者),對於先前研究的回顧作者發現,EO與績效的研究沒有辦法成為體系,因為,兩篇EO與績效關係的研究往往沒有基於統一標準,所以其研究結果的延續性較差,因此,對於EO概念構面的研究成為學者們關注的第一個重點。由於研究者們想了解EO丟與績效的影響,因此,EO與績效的因果關係成為學者們關注的第二個重點。但是在這一過程中存在許多研究上的不足,本文就試圖通過文獻回顧來幫助研究者釐清這樣研究中的不足並試圖幫助學者完善因果關係研究並試圖提升研究的實用性。
通過對相關文獻整理(從WOS等數據庫選取,將關鍵詞限定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and “strategic posture,”排除沒有EO與績效相關假說的文獻,排除非盈利組織的相關研究,選取JCR2區以上,ABS4星以上的研究最終選取了27篇。
通過文獻的分析發現,27篇文獻中18篇使用一手數據,使用二手數據的較少;研究中由15篇選用Covin & Slevin 1989對於EO的3構面定義進行研究,5篇選擇Miller 1983的構面;再次,19篇文獻選擇橫截面數據(cross-sectional data);多數研究沒有考慮衡量誤差的影響。
在衡量EO與績效的因果關係中,要實現因果關係前提需要滿足3個條件,即時序性、共變、沒有其他要素影響;
時序性:
因果關係的重點是原因要出現在結果之前,並發現原因的變化量會影響結果的變化量;但在EO與績效關係中存在幾個問題。首先,可以通過滯後來進行實驗,即先了解EO與當時的績效,再通過二次調研了解績效的差額。但研究遇到的挑戰在於無法衡量EO在前後兩次的差額,因此,這也是EO與績效關係研究所面臨的一個悖論。另外,在滯後時間方面,選擇多久是比較合理的呢?EO對於企業而言會影響短期的績效,但對於長期績效卻會促進的,因此如何選取滯後時間也是研究面臨的挑戰。
共變:因果關係中X和Y必須要能夠實現共變,才會有因果關係。但對於EO與績效關係的研究而言,衡量EO特性的構面有許多,雖然多數學者選用Covin和Miller的兩種模型進行,但還有研究選取其他的構面作為EO的衡量標準,這也導致研究結果有所差異,例如有的研究做出線性結果,有的研究得到曲線的結果,同時,由於EO衡量的構面不同且有的學者將EO視為Dispositional 有的則將其視為 Behavior,因此,研究之間也無法進行比較,這也是EO研究面臨的挑戰。
消除其他要素影響:
這裡的影響主要指內生性問題,本文指出3個內生性問題,即選擇(selection effect),潛在共變要素(Omitted Covariates)和測量誤差
其中選擇的影響主要為:1.隨機取樣問題,即研究者們往往喜歡選擇科技行業作為研究對象(因為科技行業往往具有較高的EO)2.研究者只關注現存的企業,而忽視了失敗的企業。
潛在的共變:多數研究會忽略一些企業自身的要素對研究的干擾以及影響,文章基於文獻的整理歸納了4個常常會被忽略的可能會產生共變的要素,即企業的Size, age, industry和企業所處環境(Dynamism, Hostility)
衡量誤差:在一手數據和二手數據的研究中,往往會產生誤差項,但是在本文整理的論文中僅有少數幾篇關心到了誤差項的問題。
在第二部分,作者們進行了仿真模型,具體內容在這裡不贅述了,其目的主要是通過模型中的種種限定,一步步分析被限定的要素對於模型的影響,如衡量誤差和不衡量誤差對於模型有怎樣的影響,作者依靠仿真模型來進行驗證,其中仿真模型1是針對一手數據進行的而仿真模型2主要針對時間序列進行。
最後,作者對於EO與績效的研究該如何進行做了建議
1.決定EO的研究構面,即根據自身的研究問題來決定選擇哪種EO的概念構面進行探究;其次,將EO視為Dispositional 還是 Behavior;其中Dispositional視角所適合解決的問題為:高管的額管理風格、或組織配置方式來解決EO問題的研究,以及企業考慮建立動態競爭或長期競爭優勢的意願等;Behavior的視角側重RD投入、在投資比率、捕捉新價值的機會等,當考慮EO與績效關係時Behavior的掛點更為合適,因為研究者可以更容易從這一過程中捕獲相關的因果機制。
2.關注EO隨時間變化的改變,EO是隨時間改變而變化的,但EO的兩種視角變化的頻率是不同的,識別企業是否有EO以及EO如何隨著時間改變對於EO與績效的研究有重要作用。此外,對於EO的時間滯後要有所考量,CEO的成功會影響企業的EO,這種改變可能在2-4年才會產生影響但是在研究中1年的滯後就會產生顯著的影響。最後,企業所處的時期不同其EO的變化程度也不同,初創企業會有較大的EO變化,而大企業的EO會更小。
3.釐清EO與績效之間的共變關係,先前研究因為對EO構面不同,衡量模式不同,績效產出也有所差異,因此研究之間無法比較,也就無法釐清到底是什麼因素使得EO與績效產生共變;其次,EO與績效的關係可能受到一些中介要素的影響例如銷售額的增長率等,因此,要對與EO或績效有關聯的要素進行分析。
4.解決其他要素的影響,主要從三個方面入手,即選擇(selection effect),潛在共變要素(Omitted Covariates)和測量誤差;目前較少有方法解決選擇部分的問題,作者提出了幾個可能的辦法,即工具變量的應用和建立選擇模型(selection model);其次,在數據選擇時將失敗公司的數據也加入研究中進行探討,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補足。第二,文章之前提出企業的size, age, industry, environment會對EO於績效關係產生共變,因此,作者建議學者們在後續的研究中應該將這些要素納入考量。最後,在衡量誤差方面,工具變量的應用和SEM方法的應用能有效的解決誤差問題,因此,作者建議學者們多使用這些方法。
5.解決現存的相關問題:目前主要有2種實證方法來衡量EO與績效因果關係的研究,即自然實驗法,即通過實驗證明外生變量對於其有影響,但這樣方法在組織層面應用較少,因為實驗在管理學中較難;另一種即建立因果模型,即找到工具變量(中介變量或者調節變量),但這種變量會隨著EO構面衡量的改變而產生變化,因此,將EO視為單一構面來使用這種方法會更有效果,也更容易找到工具變項。
綜上所述,本文歸納了EO與績效研究的幾個重點構面,並針對這些構面提出了核心問題,童年各國仿真模型證實了這些核心問題對於研究是有影響的,但是文章更像起到了拋轉引玉的作用,或者是一種學術規範的作用,因為資料收集、EO模型的建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認知,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這些問題在研究的過程中實現較為困難,而作者也沒有提出一些具體的解決方式,更多的是指出問題,呼籲學者在以後的研究中要關注這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