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吾国与吾民》
关于中国国民性的讨论,自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这个词以来,就从来没有中断过,近代以来,讨论国民性的知名人物,有鲁迅、林语堂、柏杨等人。
其中,林语堂先生出身于基督教家庭,从小在教会学校接受教育,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又在欧美研修过语言文学,他的英文水平,就跟母语差不多。他的《吾国与吾民》这本书是以英文写作的,目的是更好地向外国人介绍中国人,也是以一种更普世化的视角来解读中国国民性。
当时,外国人写的介绍中国人的书籍很多,林语堂就想着,自己是中国人,相对于外国人更了解中国;而相对于其他国人,又更了解外国人想知道些什么,于是就写了这本“My Country and My People”。这本书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国民性探讨,光是目录,就足以体现其内容的丰富和广博。
可惜的是,这本书的两个中文版,竟然都不是林语堂先生自己改写的,而是由他人翻译的。其中,黄嘉德翻译的版本,中文书名叫“吾国与吾民”,白话夹杂着些文言,刚开始读的时候会有些拗口;而郝志东与沈益洪翻译的,名为《中国人》,由学林出版社出版,就完全是白话文了。听说这两个版本都是有删减的,所以我又认认真真地去找了英文版来看。可是,外研社的英文版,竟然也是同样删减过的,这让我很气馁(qi nei),就好比你翻过了一堵墙,发现前面还有一堵更高的墙,疲惫又绝望。好吧,那我们今天就不解读这被删减的部分了吧,就当作是大家的探索作业吧。
《吾国与吾民》的上半部分,与国民性最相关的是第二章,“中国人之德行”,英文原版叫做“The Chinese character”,我读完之后,觉得按照现在的理解,还是应该叫做“中国人的性格”,因为里面提到的是“圆熟、忍耐、无可无不可、老猾俏皮、和平、知足、幽默、保守性”,这些词全是形容人们性格的。英文原版里,这八个词分别是“Mellowness, Patience,
Indifference, Old roguery, Pacifism, Contentment, Humor, Conservatism”,翻译还是准确的,只是这些词的中文和英文含义,这几十年来都有些变化,按照现在的理解,有些词可以有更好的表达方式了。
我在搜索这些词的含义时,还发现,“幽默”这个外来词,是林语堂先生翻译的,当时“ Humor”有很多种译法,就跟罗曼蒂克和浪漫是一个词的多种译法一样,而林语堂先生翻译成的“幽默”最终胜出被大众所采纳了。
“幽默”这两个字最早出现于屈原《九章·怀沙》中的“煦兮杳杳xùxiyaoyao,孔静幽默”。我们知道,在两千多年前,词是很少的。这个句子里,“幽”和“默”只是两个字,还不是一个词,组合在一起,表达的意思是安静,和现在的“幽默”并不是一个意思。
但作为语言学家的林语堂先生,通古博今,又在美国学得了实用主义的道理,他深知,无论中外,词语的含义本来就是变化的,所以把古籍中的文雅字句,和音译结合起来,“幽默”这个词的生命力,就远胜过其他译法。他在提出“幽默”这个译法之后,又花足了力气,写了一篇雄文《论幽默》,引用了众多中外人物和文史哲经典,来强化它的地位。把“幽默”做成了“铁案”。
“吾国与吾民”的中文版里,说庄子很幽默,诗经里也很幽默,我总觉得怪怪的。我认为,在涉及中国国民性这个话题上,这个性格特征,应该翻译为“诙谐”才对。我把这一节里所有的“幽默”都换成“诙谐”之后,发现很多句子看起来就舒服了不少。比如:“杜甫和李白的诗也蕴涵着相当的幽默”,改为“杜甫和李白的诗也蕴涵相当的诙谐”。这种感觉,就像是染成金发的亚洲人,再把头发染回了黑色。
说古人“诙谐”,总要比说他们“幽默”要好,“幽默”这个词还是用在外国人和现代中国人身上比较好。读“吾国与吾民”这本书的中文版,通篇都会有这种翻译方面的烦恼。还好,它并不影响我们对于作者整体意思的把握,以及对国民性的理解,因为里面的例子,大多是我们熟悉的类型。有些例子,看了开头,就能想到结尾,毕竟,那是林语堂写给外国人看的,对于熟悉自身国民性的中国人来说,太容易猜测了。
当然,即便是“诙谐”,也并不是最重要的中国国民性,只是其一。书的上半部分,还提到中国人缺乏科学精神、中庸之道等国民性特征,并且介绍了中国的儒释道三大宗教,都是我们熟悉的内容了。
书籍的下半部分,讲的是“Life”,“生活”。主要包括“妇女生活”、“社会和政治生活”,以及文学、艺术、日常生活等章节。其中有些章节比较简单,我认为作者是为了维护整体架构的完整性而添加上去的,所以就比较勉强,比如说“建筑”。这应该不是林语堂的强项,他就着重讲了讲作为象形文字的汉字书法与建筑的关系,观点也蛮独特和精彩的。这给予我们很大启示,那就是如何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也体现出自己的独特的价值来。
“妇女生活”这个章节占了33个页面,在这本书里面仅次于文学和社会政治两个部分。首先,我认为,“妇女生活”这个标题,现在可以修改为“女性”,比较简洁大方,内涵也更丰富。这部分开篇的标题是“女性之从属地位”,熟悉“三纲五常”的我们,一看就知道,林语堂要讲的,就是“夫为妻纲”。
然后,他又从西方人的视角,讲述了中国女性的家庭与婚姻、教育等话题,而且,特别就中国女性的隐忍、缠足(缠小脚),还有妻妾制度等等,花了大量笔墨来描写。其中还特别提到了娼妓对于诗歌、小说、音乐、绘画等文学艺术的传承作用。这一方面当然是迎合西方人猎奇心的需要;但另外一方面,也体现了林语堂熟知西方人“女士优先”的传统,将女性的内容放在社会、政治、文学、艺术之前。
今天分享的是对这本书的概述,以及林语堂对于国民性的探讨,解读的时间比较长。这本书的内容太丰富,影响力也太大了,以后可以多次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