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赵永军,这是我的“每天写一篇”文章、为自己赋能的第231篇。
《子张第十九篇》 第22篇: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李里先生译文——卫国的大夫公孙朝问子贡,孔子从哪里学到那么多学问呢?子贡说,周文王、周武王的大道没有断绝,还在人间流传,贤德的人能认识它的根本,不贤德的人只能了解它的末节,无处不有文王、武王之道。我们老师孔夫子什么不学呢?他又何必有固定的老师呢?
李里先生进一步注解——这段是子贡在讲孔子学问的来源。文武之道只是代指,代指孔子以前的一切圣王之道。孔子学什么?就是学先王之道,而且孔子没有固定的老师,只要是有所长的人他都学,这就是前面讲的向群体学习。
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访乐于苌弘、问官于郯子、学琴于师襄。这也是为什么孔子能学集大成,成为他那个时代最博学的人的原因吧。子贡向我们透露了孔子之学,一方面是对先王圣贤之道的传承,一方面是对历史文化的继承,孔子是既有道又有学。
南怀瑾先生注解,更进一步交待了背景——中国文化集大成的是周朝,周朝有三个人具代表性。文王、武王统一天下,而周公建立中国文化与政治的基础,所以周代维持了八百年的政权。春秋战国的时候,正是周代衰落的时代。
不管大小方面,中国文化,从文、武、周公以来,到孔子那个阶段,都有中国文化的精神。至于老师孔夫子,不管对于哪一样中国文化的精神,样样他都有,如果问他的老师是哪一位,那是没有的,谁有长处,他就跟谁学,所以无常师。没有认定跟一个人学。哪一门有所长,他就学哪一门。后来唐代韩愈“师说”的观念,也由此而发挥。